厦门吉他论坛日月潭→日月谈→日月弹(聊天版 Chatting) → 谈“人情债”
查看完整版本:谈“人情债”
2010-3-3 22:51:38

 

                                      谈“人情债”

 

自从某市一媒体刊登了某民营企业在本单位内部开展遏制“人情债”的报道以后,在当地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纷纷投书报端发表见解。一时间对人情债贬声四起,非议多多。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也下发通知要求杜绝红白事“人情债”。可以说风声很紧,雷声也不算不大,可风雷过后是否有雨或者说即使有雨又能下多大,那就只有老天爷才知道了。

 

  笔者认为:治理人情债必先研究人情债,即何为人情债?人情债是怎样形成的?人情债的作用和影响是什么?人情债的变异及其变异的根源。如何遏制人情债?

 

  那么何为人情债呢?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人情交往而欠下的债务,也就是人与人,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这其中的“礼”指的就是还礼或还债,因涉及到人情。故而被人们称为“人情债”。人情债可以因人因条件因环境而有大小多少和轻重之分。"人情债"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即把“人情”二字挑开单说债字,“债”字分开就成了“人”和“责”两个字,也就是说仅从字面上讲“人情债”又可以理解为对人情的一种责任。除了还未成年的孩子以外,凡正常的人都有“人情债”,也应该有人情债,都需要礼尚往来。这就好比对工作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都要负一定的责任一样,对人情也应负一定的责任。很难说一个没有人情债没有礼尚往来不对人情负任何责任的人或家庭会怎样生活。

 

  人情债是如何形成的?这要追溯到若干年前。之所以古语中有“来而不往非礼也,”的名言出现,说明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人情债就早已存在了,只不过那时的人情债非常微弱罢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财富的增加,人情债也在日新月异与时俱进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别人不说,笔者个人就从父辈手里接过了礼帐,这礼帐说穿了不就是人情债帐呢?人情债不但早就存在,而且还能传宗接代。所以我们对人情债决不能等闲视之。再往前不说,仅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人情债的变化就充分证实了它的发展过程。请看下列数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标准是12元,八十年代是510元,九十年代是2050元,目前则长到了50100200元不等,再往后能长到什么程度则要看社会发展的趋势。窃以为:正常的人情债只会看涨而决不会回落和杜绝。

 

  正常的人情债其实不仅仅是一声债务,不能一谈人情债就如临大敌,甚至全盘否定,它也有它一定的积极作用。如亲戚朋友之间通过这种形式加强交往,互相补充,即能融洽关系又能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即活跃了生活也活跃了社会也间接地活跃了经济促进了发展,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没有人与人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礼尚往来,亲朋好友之间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互相不知道,时间久了,亲也不亲朋也不朋,生活也就僵化了,和谐又从何谈起呢?所以说正常的人情债,正常的人情责任还是应当保持的。只要不是恶搞,存在总比没有的好。

 

  但是,近些年来,好多人情债已经不能称其为人情债了,完全成了人情债的变种。由于某些人的恶搞,使人情债变成了人们的一种负担进而影响到一些人和一些家庭的正常生活,搅乱了人们的思想,也给社会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所以遭到了好多人的非议,这是必然的。对于已经变异的人情债,笔者虽深恶痛绝,但也无可奈何。对于人情债三个的变化充分显示了变异的人情债对社会的危害。

 

  一,人情债种类的变化  以前的人情债多数仅限于亲朋好友之间婚丧嫁娶等重大事项。现在则发展到子女参军,上学,生孩子,过生日,老人祝寿,长官,乔迁新居等诸多环节。

 

  二,人情债范围的变化  在早些年,只有亲朋好友之间有红白喜事才互相通知邀请,一般情况下范围都不是很大。而现在则不同了,再在小圈子里办事已经被认为是寒酸无能没有人缘,范围越大越能显示实力和能量。所以不管大事小事,不管关系厚薄,大肆张扬,乱发请柬,乱下通知的比比皆是。

 

  三,人情债标准的变化  几十年前的人情债喜事只是买点纪念品或花上几元钱凑个份子,白事送个挽幛或花圈吊唁一番也就完了,几乎不讲什么吃喝招待等。而现在则一同了,买纪念品已拿不出手,多数人都以人民币开路和,一般情况是交上一张大团结,凑在一起喝上一顿,特殊情况要交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等。难怪一老者说他一年光人情债就花了40000多元了。我认为这只能算是普通人中的上等,而在特殊人群中4000元又何足挂齿。

 

  变异的人情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非常严重的,从小处说它影响家庭的和睦,从大处讲它扰乱了社会秩序和稳定和谐,同时也从某种程度上滋生了腐败,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变异的人情债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现在的红事摆几十米酒宴已属平常,上百桌甚至更多也一不为鲜。白事则更甚,大摆酒宴已习以为常,吹念唱舞燃放礼花,国队送葬正逐步成为人们所追求的一种时尚。种种迹象表明,这种善的出现和盛行,有权人和有钱人起了一定的带头作用。

 

提起变异的人情债来,人们即反感又难以回避。来了请来或接到了通知,谁都不好意思不掏腰包,不随礼就显得不尽人情,况且好多人情债是出于还帐,以前你收了人家的,现在就应还回去。可有些人情债却是本没有什么关系面碍着面子怕被别人说三道四,而打肿脸充胖子,有些人情债纯属拉大旗做虎皮,借机敛财。每逢遇有此等事时往往又总会有热心人当红娘,找到门口上敛钱,谁好意思驳别人的面子。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热衷于人情债操办的人又多是单位里或社会上的活跃人物。所以有些事本不想大办,可有热心人一哄就非大操大办不可了。凡事一大操大办,则苦了大家,肥了一家。在现实社会中,非给老人办丧事和儿娶女嫁发财的大有人在,因人而异收个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已不新鲜。面对变异的人情债的诸多弊端,遏制其发展已成当务之急。某报所报道的遏制人情债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但是,正如本篇形状所讲的一样,风雷过后是否有雨,即使有雨能否下大,还是一个未知数。笔者以为,遏制变异的人情债决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决不是仅凭某有关部门下个通知就能解决的了的事。它关系到全社会,尤其关系到有权人和有钱人的行动。但愿某报的报道不仅仅是一阵风,但愿某有关部门的《通知》能够得到落实。

 

 

2010-3-3 22:51:49

过年难逃人情债

 

巧妙释解“人情”焦虑

 

近些天,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接到很多这样的电话:“春节快到了,我心里很惶恐”。

为什么会惶恐?因为,春节回家,有诸多亲友要走;企业年关,有诸多关系要维。礼,如何送;情,如何维?很多人因此“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烦躁、失眠,陷入了焦虑状态。

 

“人情焦虑”如何产生的?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介绍:很多人是因为持续地面对“送礼”压力,无法消解个中矛盾所产生的。

 

如何消解“人情焦虑”?人情是联络人际关系的纽带;送礼,是通过礼物表达“尊重”,密切人情关系,只要不违背这个宗旨,我们完全可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式,分解人情压力。

 

再则,当“人情”遭遇了“焦虑”,我们还可在两者之间,按照“两权相重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取舍。千万不要为了“人情”而勉为其难。当“焦虑”来临的时候,可以考虑采取“逃避”的方式,来规避人情的压力。

 

个体老板年年愁送礼

 

个案1:这是位个体企业的老总,他创业十来年了,年年都为送礼的事头疼。他在电话中说,以前送个电热水瓶,一些土特产品,人家就欢喜得不得了,现在送礼也要“与时俱进”了。可是,礼送重了,哪里送得起?但如果送轻了,被人家比下去了,那不很没面子?而且年关,请各方宾客,就像摆下流水席,他血压高,也要拼命上阵吃。

 

解题:张纯建议他“有所为有所不为”,有的事,可安排相关人员去应对;还可请专业的公关人员负责年关送礼的策划。这些人才因有公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会根据不同人的不同个性,送合适的礼物,达到“礼轻情意重”的目的。

 

点评:送礼是一种文化现象。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已经从讲求“送吃、送穿、送实惠”的“农业文明”,发展到了讲求“更具有象征的意义”的“工业文明”,但这位个体企业的老总的送礼观念,却仍停留在过去,因而陷入了焦虑状态。

 

“礼轻情意重”,可以实现“更具有象征的意义”,但这需要有学问,所以确实需要听从张纯主任的建议,聘请专业人员来送礼。

 

“人情债”难倒博士生

 

个案2:这是位从农村走出来的博士生,去年他怕人情难维,没有回家,母亲对此十分有意见。今年他必须回去,但这人情如何维?让他焦虑不已。

 

他说,自己家在当地是大家族,父亲早逝,母亲在养育他和妹妹的过程中,受到族人的很多照顾。他若回去,左邻右舍、叔伯婶娘、父老乡亲、历任村乡干部、小学及中学的校长与恩师等,都要拜到;一起玩大的伙伴及同学,都要走到。

 

应该如何送礼?应该先到哪后到哪?等等,他一想起这些问题,就头疼,现在已害上了失眠症。

 

解题:张纯建议他分解“人情压力”,将“人情”分个三六九等。对他帮助****的人,如叔伯婶娘,恩师校长,放在第一等,当面拜谢。送礼,可给亲人买实用的生活用品;给师长,只要能真诚地表达您的感恩之心,礼物即使很小,也一定会受到欢迎。

 

一般亲友打打电话,同学、朋友发发短信。如果有人要求你必须“聚会”,而你又不想去的话,可选择“逃避”,但最好不要硬生生地拒绝,扫人面子,而是找一些借口,比如“要写论文”、“身体不适”等让人可以接受的借口才好,既不会拂了大家的面子,又可以避免“焦虑”的可能。

 

点评:这位博士只想好好学习,不想烦“人情世故”,但又逃脱不掉,所以陷入了焦虑状态。

 

张纯说:某种程度上说,处理“人情世故”的过程,其实就是“主动社会化”的过程。每个人都要在“人情世故”中学习处世的本事。

 

若如此想,积极面对,“人情世故”就不会成为“心理压力”了。

 

收礼者也患“焦虑症”

 

个案3:这是个主管部门的处长,他患的是“收礼焦虑症”。

 

每年过年,都是老婆带着孩子出去玩,而他自己只能“猫”在家里看电视,同时还要竖着耳朵听,有没有送礼的来敲门。他说,那日子真不好过。

 

送礼,是中国人的潜规则,他不得不跟着走,只好一个人在家等着送礼的来上门。他怕若他不在家,送礼的乱敲门,搞得满城风雨;如果没人来送这礼,他觉得被人轻视,心里不好过;但有人来送礼了,他又怕那些东西不实用,是堆“垃圾”;他更怕礼重了,回不好回,收又怕犯错误。

 

解题:这位公务员如果不顾潜规则,事先和各方打好招呼,说自己过年要和老婆孩子一起外出旅游,用“逃避”的方法,来规避心理压力,不知是否是个好方式。

 

点评:现在廉政之风已深入人心,众所周知“礼重害人”,收礼者自然也“烦”年关送礼文化,但新的文化,需要我们大家主动去创造。

 

可是我们现在仍生活在“送礼,维人情”,这我们东方年节特有的文化现象中,我们不可能离开自己生活的环境,但是如果智慧应对,是否仍可找到解除心理压力的良策妙方?

 

 

人情之累,面子之痛

 

常常听到人们有这样的抱怨:“人情不比债,头顶锅儿卖!”人们为人情所困,为人情所苦。人情来了,不得不已去应酬,去打理。即便手头再紧,你砸锅卖铁,也要去送情。不然,你很难在这个位置立足,各种闲言碎语就会纷然踏至,甚至把你湮没在人们的唾沫里。现在请客送礼成了当今****的人情。人情正变得****,世故,频繁……

 

 

如果用“不堪重负”、“无以复加”等说法来形容眼下盛行的人情风,是再合适不过了。人情猛于虎,人情正在“变味”,变得让人感到不是“滋味”。究其原因,其一是相互攀比,面子观念作怪;其二是敛财手段,变相集资;其三是补偿心理,“不请白不请”。

 

人情是一个陷阱,只要掉进去了,就有可能不能自拔,还会越陷越深,甚至会将自己淹没在深不可测的“人情”里。人情是害,它浪费了人们的时间,消磨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长期沉浸在世故的吃喝中;它败坏了社会风气,让坏人钻了空子;人情是只虎,是一只猛虎!不将其打死,有可能被它吃掉。这也许并不是危言耸听。

Powered by © 1998-2024
Processed in 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