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吉他论坛厦门中小学吉他教育(Guitar Education) → 卡尔威特长大后成长了吗(卡尔威特真相)
查看完整版本:卡尔威特长大后成长了吗(卡尔威特真相)
2013-2-24 21:44:57

卡尔威特真相


     
前言:教育不需要神话

      在今日的中国,有一个庞大的神话经济与我们如影随形。神话经济的一个****特征就是欺骗,产品明明是不值一文的垃圾,却通过各种媒体手段无限夸大,给消费者造成神奇的印象,从而上当受骗。最近,电影电视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从81号起,所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将暂停播出介绍药品、医疗器械、丰胸、减肥、增高产品的电视购物节目,原因便是,这些电视购物节目的很大一部分都包含有欺诈内容。

      那么,教育领域有没有类似的神话呢?不仅有,而且很多,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在我国流传甚广的卡尔威特。我们先看两则为《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撰写的书评:

      “这本出自19世纪一个睿智乡村牧师之手的教育史上的奇书,用事实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具备成为天才的潜力。你也可以将你的孩子造就成一个健康快乐的天才。把一个低智儿培养成了闻名全德意志的奇才,这是证明《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神奇和伟大的最好例子。为什么诸多神童同时集中于哈佛大学,世上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偶合现象,这全是受益于《卡尔威特的教育》的结果。这本书出来以后,小孩子可以多发些笑声,父母也可以少受烦恼。这本书是儿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

      “跨越三个世纪、畅销全球的教育经典!中国大陆销售已超过2000000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XXX、北京师范大学教授XX、哈佛大学教授塞德茨、剑桥大学教授苏奥雷斯、爱丁堡大学教授贝洛夫联合推荐!本书在德国、英国、日本都曾引起极大关注!它一直倍受各界教育专家的充分赞誉!它培养了塞德茨、威纳、巴尔等无数天才!它理应为你所知!!!

      看完这两则书评,读者是不是觉得很有电视购物广告的味道。一本书简直成了包治百病的万能疗法,甚至具有低智儿变天才的神奇疗效。这种夸大其词的书评充斥着报端、网际,对读者的误导与危害不亚于电视直销广告。

      我在写完《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真相真相》之后,便开始着手调查、研究卡尔威特。在《哈佛女孩真相》一书中,我其实有一个很大的遗憾,就是在早期教育这个领域写得太弱,只有短短的一千来字。我对哈佛女孩现象的反思主要集中在她如何进入哈佛大学及其中小学教育方面,因为我对这两个领域比较熟悉。可实际上,哈佛女孩现象影响****的还是在早期教育这块,她直接点燃了国人对于早期教育的热情,也直接捧红了卡尔威特。

      不可否认,《哈佛女孩》一书对国人重视早期教育有着一定的启蒙作用。但问题是,当一样东西变成神话,开始与商业结合的时候,其副作用便开始显露出来。下面有个现成的例子。

      20055月前后,媒体曝出一则惊人的消息。北京某机构推出了一项培养神童的计划,称只要孩子从小接受他们的培训,10岁时就能赶超一个大学生。记者发稿时已经有160多个孩子参加了该计划,其中最小的只有9个月,****的也不超过10岁。这个所谓的计划培养的主要是1—6岁的孩子,学习课程包括大学微生物学、化学、植物学等。授课老师是正在高校就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根据师资配备不同,该计划被分为四个等级,收费从每年2万元到13万不等。这个计划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计划的发起者说,对培养天才持怀疑态度的家长,建议你们去看《卡尔威特的教育》、《哈佛天才:用卡尔威特法则培养出的哈佛孩子》、《早期教育与天才》这三本书,他还自信地补充,相信你们阅读这些书后的体会比我们还深刻!

      今天,无论你走入任何一家书店,都会在显眼的位置上发现各种版本的《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在美国已经绝版的书,在中国正在发扬光大,其受到的待遇超过了所有教育名著。

      但是,在这些书热销的同时,似乎很少人去追问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些书中大肆吹捧的神童们成年之后怎样了?也许很多人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这些神童成年后必定一帆风顺,或者,这些神童成年后怎样与其早期教育无关。我想,不管这些观念正确与否,我们起码应该了解这些神童成年之后的一些事实,尤其是当这些神童成年后的境况大多可用悲惨和不幸来形容时,我们更应该去关注他们。毕竟,人生是长跑,起跑领先不代表最后夺冠。

      在写作《哈佛女孩真相》一书时,我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哈佛女孩是个正在进行时的现象,没法做盖棺定论的评述。
     
但是,面对卡尔威特以及众多卡尔威特法则培养的神童,我却有了一个很大的便利,那就是,这些人都是200年前和100年前的人物,他们都已经成为历史,成为古人,我们可以从其一生的角度去考察他们教育的成败得失,这是多么珍贵的教育化石


     
不过,这个想法令人振奋,但操作起来却让我吃了不少苦头。因为,正因为这些人是古人,而且是洋古人,所以资料难觅。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强大的互联网搜索,在线图书馆以及留美,留德好友的帮助下,总算获得了还算满意的成果。

      现在,我可以为读者还原一些广为流传的教育神话了。
     
在这些神话中,影响****的当然是卡尔威特。这个神话是说:卡尔威特的父亲,也就是老卡尔威特,通过自己独创的教育方法,把一个先天低能的孩子培养成了各方面都很卓越的天才。

      而调查显示,卡尔威特出生时既非白痴,成年后也非天才。在度过一事无成的60余年之后,直到晚年才在罕有好运的眷顾下取得一些成就,而这些成就简直是对其父亲早年给予他的教育莫大的讽刺。其个性方面的特点,想必很多读者更加关心。调查的结果告诉我们,他的个性与他所受的早期教育一脉相承,真实的卡尔威特比神话中的卡尔威特更加符合人类百多年来总结出的教育规律。

      第二个神话是斯特娜夫人及她的女儿维尼弗雷德,斯特娜夫人创造了自然教育法。按照神话的描述,斯特娜夫人通过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同样将一个普通的孩子造就成了举世瞩目、各方面都很优异的天才。

      而调查显示,这个天才28岁时便因承受不了社会压力逃之夭夭,销声匿迹。她的母亲二十余年的心血仅是为大众制造了一个可供观瞻的虚拟教育偶像。读过她的故事,想必读者对教育的复杂性会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体会。

      第三个神话是十一岁便进入哈佛大学的西迪斯。他的父亲写作了《俗物与天才》一书,同样将西迪斯的成功归功于自己的教育。
     
而调查表明,这个神童是一个比方仲永更极端、更典型的版本。他曲折的成长过程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而面对他的悲惨结局,恐怕每个家长都会不寒而栗。而由于此人是有史以来人类智商测试最高的人,所以关于他的资料非常丰富。我会给大家作详尽的转述。

      第四个神话是后来成为大科学家的维纳。他14岁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在木村久一的《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中,他同样被描述成一个早教成功的典范。
     
对维纳调查的突破口在于一本美国新近出版的关于他的传记,这本传记用了一些最新的资料,描述了他不幸的家庭生活,进而把他定义成一个十足的悲剧人物。而其悲剧的根源,其早年所受的教育脱不了干系。

      第五个神话是穆勒。他是与卡尔威特同时代的英国神童,历来被成为人造天才的典型,也是《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中推崇的早教成功的范本。
     
对穆勒的调查其结果也并不让人惊奇。就其个人生活而言,他拥有一个比小塞德茨更糟糕,比维纳更不幸,比卡尔威特更多波折的命运。研读他的材料,会让我们更加理解教育中平衡二字的珍贵。

      实际上,如果我们追根溯源,以上五个教育神话都与木村久一的《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有很大瓜葛。在这本书中,木村久一为了证明自己早期教育造就天才的学说,几乎用了全书的篇幅介绍了上述五个受到过早期教育的神童。而且,这些神童不仅是木村久一最为得意的论据,也是后代许多教育理论家证明自己早教理论的工具。

      但是,木村久一这本书严格说来并非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该书充满了想当然的主观臆断。诚然,西迪斯,维尼,维纳都是与木村久一同时代的人物,他面临着与我写作《哈佛女孩真相》一书时同样的难题。但是,与我的质疑立场不同的是,他通篇都在立论,也就是说,他在用一些还没有成熟的例证去构筑自己早期教育造就天才的理论,这的确是学者的大忌。

      比如,他在说到西迪斯,维尼弗雷德以及维纳的未来时写到:他们现在活泼健康的像水里的鱼儿,而他们将来也必定会非常幸福。这种逻辑简直像极了电视直销里卖假药者的腔调。

      总之,看着自己辛苦得来的调查成果,我感到由衷的欣慰。我认为,这些文字****的价值就是能够让我们看清楚神话背后的真相,避免把一些很大程度上失败的、悲剧性的人物当成教子榜样,进而把一些有很大缺陷的教育方法当作教子真经。

      我觉得,凡此种种的教育神话,除混淆了天才与教育的真实联系外,也同时遮蔽了一个重大的教育问题,即孩子情绪能力、人格、社会交往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实际上在早期教育阶段与智力开发具有至少同等重要的作用。

      我希望,读过这本书后,一些朋友能够全方面的审视早期教育的诸多理论,避免在教育孩子这个关系重大的问题上走弯路。

      这些年来,随着我对诸种教育问题思考的深入,我越发觉得教育实际上是一项平衡的艺术。虽然不可否认,上述教育神话的缔造者在孩子的智力开发方面有着一些正确的思路,可是,其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而种种教育神话的****问题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神奇的效果,把教育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项内容推向极端,涸泽而渔、拔苗助长。我衷心希望每一位读过本书的家长能够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我认为,教育越少神话色彩,便越难偏离正确的方向。也许大家读过这本书,会对这个说法产生更大的共鸣。

      这本书是利用业余时间写就,很多地方还不够完善,希望读者到我的博客中与我交流,并提供宝贵的增补资料,尤其是那些身在海外,有条件在海外图书馆浏览的读者。

      写在前面:
     
这个章节的名称虽然是真相,但并非完全否定卡尔威特的教育方法。卡氏教育法有很大的弊病,但也并非一无是处。我的工作只是尽可能还原事情的本来原貌,至于如何去伪存真,拿来主义,那便是读者自己的事情了。

      卡尔威特de早期智力教育

      卡尔威特de早期外语和知识教育

      卡尔威特的早期情感、社会与人格教育

      被剥夺了同龄伙伴的卡尔威特

      养在温室中的卡尔威特

      谁扼杀了卡尔威特的男子气?

      苛刻环境下成长的卡尔威特

      卡尔威特的求学生涯

      成年之后的卡尔威特

      卡尔威特:从神童到普通学者

      卡尔威特的照片

 

2013-2-24 21:46:13

 

      老卡尔威特其人

      德国神童卡尔威特的父亲老卡尔威特是一个牧师,生于1767年。青年时期
     
的老卡尔威特头脑灵活、知识渊博而又野心勃勃,可是,当时德国黑暗的社
     
会现实让他无从施展抱负,他长时间郁郁不得志。

      老卡尔威特盛年时期,也就是1800年前后,德国还很贫穷落后。当时,欧洲
     
大陆的思想启蒙运动已经进入高潮,而处在启蒙运动中心位置的是法国。所
     
谓启蒙,一种通俗的说法就是用新知识新思想启迪蒙昧中的人们。启蒙思想
     
涉及宗教、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史学、美学和教育
     
等各个领域,著名教育思想家卢梭正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

      不过,与法国的蓬勃活力相比,同时代的德国却死气沉沉,一些史学家称当
     
时的德国是欧洲最落后,最野蛮,最专制,最黑暗的国家之一。马克思和恩
     
格斯曾多次论述当时德国的状况:

      “这就是前一世纪末叶的德国状况。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
     
。没有一个人感到舒服。国内的手工业、商业、工业和农业极端凋敝。农民
     
、手工业者和企业主遭到双重的苦难——政府的搜刮,商业的不景气。……
     
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

      在英国从十七世纪起,在法国从十八世纪起,富有的、强大的资产阶级就在
     
形成,而在德国则只有十九世纪初才有所谓资产阶级。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德国年轻人普遍感到压抑。受过良好教育的老卡尔?
     
特更是如此。他当时只是德国哈雷近郊洛赫村的乡村牧师,地位不高,收入
     
也很微薄,不过,他有着强烈地出人头地的愿望,由于当时的社会现实让他
     
难以施展,他自然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在孩子降生前,老卡尔威特已经开始琢磨怎样让孩子一生下来便健康聪明,
     
这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优生思想。优生学作为一门学科始于十九世纪末的英
     
国科学家高尔顿,但人类的优生思想却源远流长可一直追溯到数千年前,我
     
国古籍《左传》中就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记载,已经认识到近亲结
     
婚的后代往往不易存活和繁育。而古希腊的斯巴达人则实行过严格的选择后
     
代的措施,新婴儿必须交送国家检查,体格强壮者才归还父母养育,患病或
     
畸形的儿童便被丢入山谷之中,任其死去。

      老卡尔威特的优生思想比较温和,他相信要生出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离不开
     
一个好的母亲。他对自己的妻子有三点期望:健康,善良,聪明。后来,他
     
称自己如愿得到了这样一位妻子。

      当他的妻子怀孕后,他采取了一些类似于今天胎教的措施,他要求妻子做到
     
饮食清淡,不吃刺激性食物,经常喝清水,经常做户外运动,同时保持身体
     
清洁和平和的情绪。

      天不遂人愿,不幸的是,他们生下的第一个孩子由于先天不足,活不到四个
     
月就去世了。

      当他们的第二个孩子降生,老卡尔威特已经三十三岁了。这个孩子就是后来
     
著名的德国神童小卡尔威特,他出生于1800年。

      小卡尔威特一出生,老卡尔威特便开始着手实施自己的教育法。老卡尔?
     
特欣赏的教育理论有两个,一个是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另一个是洛克的
     
白板说。爱尔维修是一个法国人,是老卡尔威特的前辈。有意思的是,爱尔
     
维修的哲学观点与老卡尔威特正好相左。他是一个著名的无神论者,认为世
     
界是物质的,否定上帝的存在,认为宗教是一切社会罪恶的祸根。1758年他
     
发表了主要著作《论精神》,遭到政府和天主教会攻击,次年议会下令焚毁
     
此书。

      老卡尔威特是一个善于变通的人,作为一个神职人员,虽然他未必认可爱尔
     
维修无神论的哲学观点,但这不妨碍他接受爱尔维修的教育观点。他经常把
     
爱尔维修的名言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
挂在嘴边。这句话成了他的教子真经。

      爱尔维修还说过:教育是万能的,它甚至还能够创造天才。他还指出,
     
要尽早对孩子施行教育,最好一出生就开始,他说:儿童获得运动和生命
     
的时刻,就是获得最初教育的时刻。

      除了爱尔维修外,老卡尔威特还信奉另一位哲学家的观点,这位哲学家是个
     
英国人洛克,他生活的时代比老卡尔威特还要早100年。洛克曾提出著名的
      “
白板说,他认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就像一块白板。除了成为一个人之
     
外,他们没有任何先天观念。一个儿童将来发展程度依赖于后天经验。人的
     
智力、个性发展的差异百分之九十是由教育和环境决定的。

      白板说把儿童看作等待填充的空白容器,教师和家长的工作就是填满他们
      —
不顾孩子的需要、兴趣、个性、学习准备而向儿童灌输知识。这种观点相
     
信,只要儿童接受了被传授的知识,他们就可以成为成人想要他们成为的那
     
个样子。

      这种观点不强调个人之间的差别,而是假设,当儿童处于同样的环境时,他
     
们将会表现出同样的行为,甚至连想法都一样。这种观念是我国计划经济时
     
代的教育指导思想,那时,人们穿的衣服,说的话,想的问题,看的戏剧都
     
整齐划一,毫无个性而言。

      白板说显然很对老卡尔威特的口味。小威特还未出生,他便确定了如下教育
     
目标: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最好从一出生就开始。要通过自己的教育,让
     
卡尔威特成为自己理想中的天才人物,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抱负。

2013-2-24 21:46:39

 

      卡尔威特de早期智力教育

      从零岁开始的早期教育一般有三个方向。一种是从眼睛开始,一种是从耳朵
     
开始,一种是从五感入手。美国人杜曼的方法是从眼睛开始。他让新生
     
儿看一种叫闪卡的教具,刺激新生儿的右脑,据说能够教会孩子阅读、算术
     
和百科知识。还有人喜欢给孩子听音乐,培养孩子的音准和乐感。再有就是
     
让孩子的五个嗅、触、味、听、看五种感观同时启动。后面将要介绍的斯特
     
娜夫人便是这种方法。

      老卡尔的方法与以上几种方法稍有不同,他充分利用孩子的触觉,视觉和听
     
觉,目的是教孩子语言。为什么先从语言开始早期教育呢?老卡尔的解释是
     
,所有的教育必须依靠语言,如果孩子不会说话,你怎么教育他?所以,当
     
务之急就是教会孩子说话。

      他教威特学说话的方式是把手指放在他的眼前晃动,等婴儿的视线跟手指移
     
动时,就以标准的德语说:手指、手指。而且反复说几次,除手指外,
     
他又用这种方法继续教他身体上的各种器官以及他身边各种物品的名称。

      当小威特稍大一点后,老卡尔威特夫妇就经常抱着小威特在房间里走动,让
     
他认桌上的餐具和食物,认身体的各个部位,衣服的各个部分,室内的器具
     
和物品,以及房子的各种结构,院子里的花草树木等所有能够引起威特注意
     
的实物名称。

      他们还有一种值得借鉴的方法,就是当威特稍微能听懂说话时,经常给他讲
     
故事。经常给孩子读故事不仅可以扩大孩子的词汇,还可以发展孩子的想象
     
力。

      老卡尔还有一个自创的方法,他不但让小威特听故事,还让他复述。他认为
     
,不这样,就不能完全达到讲故事的效果。

      老卡尔还从来不教威特方言和土话,只耐心地教他标准德语。只要威特发音
     
准确,他就摸着他的脑袋表扬。当他发音不标准时,他就皱着眉头说一些让
     
小威特难堪的话。

      老卡尔的这种做法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像我们如果普通话标准的话,
     
就不会发愁拼音。由于德语是拼音文字,加上读音规则像我们的汉语拼音那
     
样简单,如果本来就用标准德语说话,就会很容易读懂书上的文字。

      不过,这种方法虽然很有利于学习,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方言、土
     
话里有许多有用的表达,这些表达标准德语也就是普通话里是没有的,这样
     
,小威特的语言表现力便大打折扣,也就是说,日后要想当个好作家就会有
     
一定困难。斯特娜夫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她在教女儿维尼的时候不仅教标
     
准语言,还教方言、土语。日后维尼成了小作家,这个选择无疑有一定道理
     

     
其次,方言、土语还有交际的作用,在小伙伴们都说方言的时候,你说标准
     
德语,能和小伙伴们玩到一起吗?小威特成年后,性格自闭、不善言辞,很
     
大程度与他很少与同龄人交往有关。

      从三岁半开始,老卡尔开始教威特认字。他教认字的方法跟蒙台梭利的方法
     
一样。这里不得不承认,老卡尔是一个有发明头脑的人。那时,德国还没有
     
我们现在常见的字母块和数字块卖。他就自己想办法,到打字行买来十厘米
     
见方的德语字母印刷体铅字,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各十套。然后,把这些
     
字都贴到10厘米见方的小板上,这样,就自己造出了现在流行字母块、数字
     
块。

      用这个方法老卡尔教会了小威特认字母,由于德语的发音比较规则,小威特
     
又很快学会了单词的读法。知道了单词的读法,威特就知道了更多的词汇,
     
并且由于学的是标准德语,所以很容易就能读书了。

      小威特在三、四岁的时候学会阅读,现在很多正常智力的孩子也能做到。所
     
以,单从小威特目前的表现看,还不能说他是神童。
    

      卡尔威特de早期外语和知识教育

      早期外语教育

      在学会德语阅读后,老卡尔又开始让小威特学习外语。威特6岁时用了一年时
     
间学会了法语,并且能用法语自由阅读各种法文书籍。然后又学意大利语,6
     
个月学会,7岁时学拉丁语,9个月学会,然后开始学英语,3个月学会,希腊
     
语,6个月学会。这样,在9岁时威特已经学会六国语言,能够阅读荷马等各
     
国文学家的作品。

      我们知道,小威特学的这几种欧洲语言同属印欧语系,有着或近或远的亲缘
     
关系,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词源与语法结构。像德语与英语都属日尔曼语族
     
,意大利语就是现代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与意大利语缘于同一父亲
      ——
古拉丁语。因此,小威特学起来容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上小威特
     
可能先天具有的高智力,他的学习负担可能并不是非常沉重。

      早期知识教育

      除了学习外语外,老卡尔还让小威特直接或者间接地学习了大量的百科知识
     
。这些知识包括数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地质学,地理学
     
,化学等。他还让小威特背下了全部的基督教义。这么大量的知识对于一个
     
六岁的儿童来说显得非常繁重。为了让小威特掌握这些知识,老卡尔想了很
     
多办法。

      威特两岁之后,他便经常带孩子外出开阔眼界。父母串亲访友,购物,参加
     
音乐会,看戏剧时都带着他,而且只要有时间,就会带他去参观博物馆,美
     
术馆,动物园,植物园,工厂,矿山,医院,保育院等。

      威特三岁的时候,老卡尔便带他到各地周游。五岁时,威特几乎游遍了德国
     
境内的所有大城市。在旅途中,父子俩既登山,也游览名胜,既寻找古迹,
     
也会凭吊古战场。回到旅馆后,父亲还让威特把看到的写在信上,寄给母亲
     
和熟人。回到家,还会让他做口头详细汇报。

      注意激发威特的学习兴趣

      老卡尔一个最难能可贵之处就是他在让小威特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激发他
     
的学习兴趣。虽然不排除他有时会逼迫小威特做一些事情,如背下所有基督
     
教义,但总体来说,他在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方面还是做了许多能够给我们一
     
定启发的尝试。

      老卡尔有一个教育原则就是教育不能强迫。不管教什么,他总是先努力
     
唤起孩子的兴趣,只有在孩子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时,他才开始教。教读书也
     
是如此。他先给小威特买来小人书和画册,绘声绘色地讲给他听,并且说:
      “
如果你认识了这些字,你就能明白这些故事了。他用这种方式来激发威
     
特的好奇心,或者干脆不讲给他听,只告诉他:这个画册上的故事非常有
     
趣,可是爸爸没时间给你讲。这样一来,威特就有了一定要识字的想法。
     
这时,老卡尔就不失时机地教他识字。

      教小威特识字的时候,老卡尔的很多方法也体现了激发孩子兴趣的思路。他
     
自己动手制作的识字卡和拼字母游戏,现在仍有人用这个方法教孩子。
     
老卡尔在教小威特拉丁语之前也做了相当的准备,他先把维吉尔的《艾丽库
     
斯》中的故事情节讲给威特听,以唤起他的兴趣。他还告诉威特,要想成为
     
一个优秀的学者,就一定要学好拉丁语。

      小威特七岁时,老卡尔经常带他去参加莱比锡音乐会。有一次中场休息时,
     
威特看着印有歌词的小册子问父亲:爸爸,这不是法语也不是意大利语,
     
这是拉丁语。老卡尔说:不错,你想想看,它是什么意思。于是威特
     
从法语和意大利语进行类推,基本上明白了大意。他说:爸爸,既然拉丁
     
语这么容易,我为什么不早点学呢?这时,老卡尔觉得条件已经成熟,才
     
开始教他拉丁语,结果威特只用了9个月就学会了。

      老卡尔不是让小威特整天坐在书桌前,他说,小威特坐在书桌前的时间比任
     
何一个孩子都少,他有大量的时间玩耍和运动。

      老卡尔还注意随时随地满足小威特的好奇心。威特三四岁时,老卡尔每天都
     
要带他散步一、两个小时,不过这种散步不单纯是溜达,而是一边交谈一边
     
溜达。比如摘下一朵野花,老卡尔就会给孩子解剖一下,告诉他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或者捉个小虫,顺便给他说说有关昆虫的知识。就这样,一块石
     
头、一草一木都是他的教育素材。

      对小威特的地理教育也是从兴趣中入手。首先,他经常带年幼的威特到周围
     
村庄去散步,等到威特基本了解了邻村的情况之后,就带着他拿着纸和笔爬
     
到自己村里的一个高塔上,放眼四方,问他周围的地名,不知道的地方就向
     
他说明。并让威特画出周围的略图,然后两个人再去散步,在略图上添上道
     
路、森林和河流等等。这样,邻村的地图就画出来了。老卡尔还会去书店买
     
来这个地方的地图,和他们自己画的地图进行比较并做修改。他用这种方式
     
使孩子饶有兴趣地学会了难以理解的地图知识。

      老卡尔在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的教育上用的也是同样的方法。天文学是请一
     
位贵族教的。这位贵族是个知识渊博的学者。他把威特带到自己家里,用自
     
己的望远镜做教具,态度和蔼地教他天文学知识。泽肯多夫是一个以做学问
     
为乐的人,他除了有天文学家的观察工具,还有许多物理学和化学方面的器
     
具以及各种书籍。他很大方地让威特使用他的书籍和器具。

      老卡尔为满足威特的求知欲可谓不辞劳苦,也舍得花钱。他甚至不惜重金,
     
请魔术师说出魔术的秘密。

      老卡尔在自己家的院子里,为儿子修了一个大游戏场。小威特在这里看看花
     
捉捉虫,养成了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老卡尔认为,让孩子热爱大自然也是
     
最重要的教育内容。

      小威特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凡是大人要做的事,他也想做。尤其对厨房里的
     
活,总想插手。老卡尔便给儿子买了一套炊事玩具。

      威特的母亲很有耐心,她边做饭边解答威特提出的种种问题。还指点威特用
     
炊事玩具学做各种菜。有时候甚至由威特来主厨,妈妈当帮手。威特当了厨
     
师后,做帮手的妈妈就得听威特的吩咐。如果威特下的命令不合理,就会失
     
去当厨师的资格而降为伙计。这时,就由当上厨师的妈妈来下达各种命令。
     
比如,做某个菜时,让威特去菜园里摘取某种原料等等。如果威特搞错了原
     
料,那么就连帮手也当不成了,只好被解雇。

      这种戏剧式的游戏层出不穷。威特的母亲经常跟威特一起演出书本上的某个
     
历史事件中的情节。有时回到曾经游览过的地方,玩旅行游戏等等。通
     
过这些游戏,教给了威特许多有关地理和历史方面的知识。她说:有时候
     
我让威特当妈妈,我当孩子。于是威特就向我下达各种命令,而我故意不好
     
好做或者干脆不做,要是威特没有看出来,那他就失去了当妈妈的资格。不
     
过,威特一般都能看出来,于是就一本正经地向我提意见。这时候我就说,
     
请原谅,以后我一定注意。有时候我故意不认账,这时威特就用我平时教训
     
他的话来教训我。有时候,我让威特当老师,我当学生。如果威特讲得很成
     
功而我故意说他讲得不好,他发觉后就会批评我。这些游戏对威特后来避免
     
犯错极为有益。

      威特的父亲还为儿子做了各种形状的积木,他用这些积木盖房子,或者搭建
     
教堂、架桥、造城堡。由于建筑游戏需要认真地动脑子,所以对孩子的发展
     
非常有利。另外,他还做模仿人生各种活动的游戏。当然,这是他很小的事
     
了。在这个时期,老卡尔就像蒙特梭利做的那样,努力通过游戏让威特五官
     
的功能得到发展。

      老卡尔认为,孩子在做游戏时应该让他适当地动脑筋。这样,孩子就不会因
     
无聊而哭闹。他说:虽然儿子的玩具很少,但是不管多长的冬天,他也不
     
感到无聊。就这么一点玩具,他总是快乐地玩着。
2013-2-24 21:47:02


     
卡尔威特的早期情感、社会与人格教育

      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成年后的小威特内向自闭,不善言辞,面目刻板,尽
     
管他知识渊博,可还是不讨学生的喜欢。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个性是先天与
     
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童年的生活环境对一个人
     
的个性影响很大。所以,我们通过检视老卡尔的教育方法,也许能够从中获
     
得一定的启示。

      顺便说一句,情感、社会、人格教育与智力教育其实并非泾渭分明的,比如
     
老卡尔在教威特语言时故意不教方言、土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威特与
     
同龄人的交往,这也可以看成情感教育的一部分。这里之所以分成不同的类
     
别,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

      被剥夺了同龄伙伴的卡尔威特

      小威特与小西迪斯类似,他几乎没有跟同龄人交往过。仅有的交往是老卡尔
     
选了两个小女孩做他的玩耍的伴儿。但是,老卡尔很快就结束了小威特这段
     
绝无仅有的快乐时光。

      这两个女孩会唱歌,会跳舞,威特与她们玩得很愉快。可是,老卡尔却说:
      “
结果正如我预料的,很不理想。自从让威特和小女孩一起游玩之后,并不
     
任性的儿子变得任性了,从不说谎的儿子也开始说谎了,并开始使用低级语
     
言,自以为是和傲慢了。这是由于两个小女孩什么事都顺着他所造成的。于
     
是我们就告诉小女孩,不要什么事都听威特的,如果威特自以为是,就跟我
     
们说,可是无效。于是就不让儿子再跟别的孩子玩了。

      老卡尔的做法引来德国甚至一些邻国教育学者的强烈批评,他们认为,没有
     
童年的玩伴,孩子会变得孤僻,自闭,冷漠。如果从威特成年后的个性来看
     
,教育学者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老卡尔写作《卡尔威特的教育》一
     
书时小威特才14岁。此时的小威特一直在成人目光的注视下,所以,他的个
     
性弱点还没有完全显示出来。等他从意大利留学归来,担任教学职务,不得
     
不从事与人打交道工作的时候,他童年时的教育缺陷才彻底显示出来。

      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老卡尔为自己的做法做了大量的辩解。他认
     
为,没有童年的小伙伴,孩子不会失去童趣。他说:很多人认为,如果孩
     
子不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就不会开心,不会有乐趣,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
     
虽然我也承认,同龄的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会随心所欲,放得开些。然而
     
,我却觉得,这样的乐趣还不如没有的好,在某种程度上,这是父母在逃避
     
与孩子一起玩耍的责任。

      老卡尔认为,做父母的如果能够理解孩子的心理,跟孩子一起玩耍,那么孩
     
子同样会感到很有趣,并且这也是有益无害的。因为父母跟孩子玩耍时,孩
     
子既不会任性,也不会自以为是;既不会品质变坏,也不会沾染上各种恶习
     

      老卡尔这段话看起来头头是道,但实际上是一种完全悖逆孩子天性的做法。
     
因为小孩子跟成年人玩耍与跟同龄的伙伴玩耍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体验。跟同
     
龄人玩耍他们毫无压力,能够建立友谊并进行适度的竞争,这对小孩子培养
     
正常的情绪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与成
     
人之间的玩耍,由于体格和年龄的差距,小孩子会感到压力,会畏首畏尾,
     
也难以真正从游戏中体会到快乐与成就感。

      老卡尔认为,儿童在游戏中会浪费时间,学不到东西,实际上,儿童在游戏
     
中能够学到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竞争,如何合作,德国诗人席勒说过,
     
童游戏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这句话提醒我们,儿童游戏不仅仅是玩那么
     
简单,孩子在玩中能够学到很多东西。这是成年与孩子之间的简单游戏所不
     
能达到的效果。

      养在温室中的卡尔威特

      老卡尔还担心小威特跟坏孩子在一起学坏的问题,他说:让孩子们一起玩
     
,即使对方是好孩子也有弊害。如果是坏孩子,弊害就更大了。好孩子的好
     
习惯如果能传给坏孩子,这当然是很好的事,但遗憾的是,这种事根本就不
     
可能发生,多数情况是只有坏孩子的坏习惯非常快地传给好孩子。为什么会
     
这样呢?这是因为学习好习惯需要努力和自我控制,而坏习惯却无须任何努
     
力即会沾染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认为学校正是孩子的恶习集中场是有
     
一定的道理的。这种情形,在学生品质不好的学校尤为严重。但是许多家庭
     
不具备在家里学习的条件,所以学校应当尽****努力来注意这一点,对学生
     
的游戏给予严格的监督。

      老卡尔还特别夸大了孩子之间交往可能出现的问题,他说:很多人都有这
     
样的观点:孩子如果没有游玩的小朋友就会变得自负或者任性。这种观点极
     
端错误。在我看来,真实情况恰恰相反:只要不加选择地让孩子们在一起玩
     
,他们就互相逞能,有可能变成利已主义者,结果沾染上狡猾、虚伪、说谎
     
、任性、嫉妒、憎恨、傲慢、说坏话、争吵、打架、诽谤、挑拨等坏品质。

      老卡尔的观点实在是过分夸大了与同龄伙伴相处的负面作用。他的做法是典
     
型的因噎废食,在泼出脏水的时候把孩子也泼出去了。谁也没法否认,学校
     
里有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如果孩子跟这样的孩子混在一起容易沾染不良习
     
惯。但问题是,我们只能尽力避免让孩子与这些行为不良的孩子交往,却不
     
能因此让孩子与世隔绝。

      许多家长像老威特一样有个误区,就是让孩子处在完全卫生无菌
     
的温室环境中,实际上,这样的孩子成年后会遇到许多问题。因为进入成年
     
后他所处的环境可能是非常复杂的,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个性各异
     
,甚至有品行不端的坏人,如果从小没有跟各种人打交道的能力,长大后也
     
很难处理好各种关系。也就是基于这点,数学神童威纳才很有感触的说:
     
神童不为社会需要,因为他们脱离了现实社会,大都是生活中的低能儿。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后面会结合维尼的教育详细谈一谈。


     
谁扼杀了卡尔威特的男子气?

      在老卡尔的这种教育思想下,小威特进入成年后他变成了一个木讷寡言、拘
     
谨而又不敢发表自己意见的人。他直到18岁都不敢跟别人进行激烈的争辩。
     
在公共场合上,如果有人对他提出质疑和反对,他便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
     
坚持自己的意见。每当这时,他就会悻悻地离开。

      有人听说他到18岁没有吵过一次架时,觉得他有点可怜,有人甚至说:
     
威特根本不像一个男子汉。

      的确,看看历史上的那些男性大科学家、大学者,没有几个是缺乏男子汉气
     
概的。男子汉精神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自信,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在
     
这方面,威特有很大的欠缺,以至于在选择自己终身从事事业的时候,他不
     
敢坚持己见,只能把自己最钟爱的事业当作业余爱好达四十多年之久。

      缺乏男子气不仅在小威特身上有体现,小塞德兹也是这样,他也几乎从来没
     
有与人正面争辩过。小时候,因为怕狗不敢独自上下学。在哈佛,因为一群
     
小流氓的威胁便不敢再继续读书。在大学里教书的时候,受到学生的侮辱时
     
不是愤怒而是抱着头抽泣。成年以后,虽然深爱着玛撒?福莉,但是并没有足
     
够的男性魅力征服玛撒,直到其它男人出现,轻而易举的抢走了玛撒。虽然
     
那个男人性格火爆,经常与玛撒争吵,但他们依然白头偕老,共同做出了惊
     
人的事业。而小塞德兹却只能一个人独处,把玛撒的照片带在身边聊以自慰。

      小威特和小塞德兹形成这样懦弱、自闭的性格难道跟他们受到的教育没有关
     
系吗?他们与同龄人接触少的可怜。平日里他们接触的都是成人,这些成人
     
要不就像威特的父亲那样严厉,高压,要不就像一些来访的客人那样对他们
     
娇宠,放任。他们根本无法与同龄人进行游戏、争斗,无法在运动、竞技和
     
竞争中发掘、培养自己的男子气概。


     
苛刻环境下成长的卡尔威特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严格这个词本身并无贬义。在恰当时候恰当的严格反
     
而是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不恰当的严格或者是过分的严格就变成了
     
一种副作用很大的教育手段。我们将这种教育手段称为苛刻。老卡尔的很多
     
做法便不是恰当的严格,而是苛刻。

      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老卡尔曾经讲过这样一段故事。威特六岁时,
     
老卡尔带他去做客,并在他家住了几天。第二天吃早餐时,威特弄撒了一点
     
牛奶。按老卡尔家的规矩,撒了食物是要受罚的,只能吃面包和盐。威特很
     
爱喝牛奶,而且主人给他的牛奶是经过特意调制的,此外还有上好的点心。
     
威特的脸红了一下,迟疑了一会儿,但终于没有喝牛奶。

      老卡尔假装没看见,主人看到这种情况,沉不住气了,再三要他喝牛奶,可
     
威特还是不肯喝。主人不明白他为什么不喝,就一再劝说,威特终于说:
     
我洒了牛奶,就不能喝了。主人说:没关系,喝吧,一点关系也没有。
      ”
老卡尔只顾吃自己的点心,仍然假装没看见。威特还是不喝,于是,主人全
     
家推测,威特一定因为怕责备才不敢喝 ,就向老卡尔问难。

      这时,老卡尔让威特出去一下,然后向主人全家说明了原因。主人听了说;
      “
一个才六岁的孩子,因为一点小过错就不能吃他喜欢吃的东西,你的教育
     
也太苛刻了吧。

      老卡尔解释说:不,威特并不是因为怕我才不喝的,而是因为从心里认识
     
到这是约束自己的纪律,所以才不喝。可主人一家还是不相信,老卡尔只
     
好说:既然这样,那么我离开餐厅,你们把威特叫来,再劝他喝,他肯定
     
还是不会喝。说完,老卡尔就离开了。

      主人把威特叫进去,热情地劝他喝牛奶、吃点心,但毫无作用。接着他们又
     
换了新牛奶,拿出新点心对威特说:吃吧,你爸爸不会知道的。但威特
     
还是不吃,并一再说:就算爸爸看不见,但上帝能看见,我不能撒谎。

      他们又说:过一会儿我们就要去散步,你不吃东西,半路上要挨饿的。

      儿子回答说:没关系。主人一家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我叫进去,威特
     
激动地流着泪如实地向父亲报告了情况。老卡尔听完后对他说:威特,你
     
对自己良心的惩罚已经够了。我们马上要出去散步,你把牛奶和点心吃了,
     
不要辜负了大家的心意,过一会儿我们好出发。威特听老卡尔这么说,才
     
高兴地把牛奶喝了。一个六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自制力,主人全家感到十分
     
不解。

      老卡尔为这件事做了有利于自己的辩解,他说,按照诗人席勒所说,我们不
     
会对未曾得到的东西感到不满足。不允许做的事,一开始就不允许,孩子也
     
就不会觉得有什么痛苦了。所以他根据这个道理,从威特1岁时起,就严格要
     
求,从未考虑过什么孩子太小可以放宽一些,长大后再严格一些

      老卡尔的教育方法很不科学,威特童年以至成年的性格缺陷跟他的早期教育
     
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孩子在两岁和六岁左右有一个反抗期,这时的孩子正
     
是竖立自我意识的时候。如果此时对孩子过于严格和压制,就会使孩子成为
     
一个缺乏自信,缺乏独立意识的人。这样的孩子虽然听话,但是,往往听话
     
过了头,成了胆小、懦弱、没有主见的问题儿童。威特此时的表现恰恰印证
     
了这点。

2013-2-24 21:47:58


     
卡尔威特的求学生涯

      200年前的德国,社会底层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必须得到富人的资助。老卡尔
     
不算社会底层,他家雇有两个仆人,还能带小卡尔在全国周游,可以说是当
     
时的中产家庭。但即便如此,小卡尔威特接受高等教育仍然需要资助。

      这里向读者介绍一下十九世纪前期德国的大学的情况。当时科学几乎与国家
     
的经济全然无关。大学的设立仅在训练律师、医师、教师和传教士,以及为
     
贵族和富家子弟提供附庸风雅的场所。所以,即便是中产家庭承担读大学的
     
费用也是非常艰难。但是,当时的德国有一个民俗,那些特别聪明的孩子往
     
往会得到富人或者官方的资助完全大学学业。富人将这种做法当作一种慈善
     
事业,也可以为自己博取重视人才,发掘人才的美名。

      要想得到富人的资助,孩子必须极端聪明,聪明到名声远播,或者有大人物
     
的推荐。这种情形有点像今天的演员一样,需要包装、推销自己,以期得到
     
大导演的青睐。

      老卡尔在这方面是有心机的人。他对小卡尔威特进行如此密集的智力训练,便是
     
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小卡尔威特8岁的时候,机会来了。

      18085月,有一个叫代尔琼斯的教师听说小卡尔威特很厉害,便想考一下他。他
     
考了小卡尔威特拉丁语的著作,并提了里面的一些问题,小卡尔威特都能答上来。
     
他又问了许多希腊的历史、地理问题,小卡尔威特也能对答如流,再考数学,回答
     
也很圆满。这个老师便在《汉堡通讯》上详细介绍了考小卡尔威特的全部过程。
     
一下子,小卡尔威特的名字轰动了全国。这个情景特别就像我国神童宁铂成
     
名的过程。

      小卡尔威特成名后,一个莱比锡大学的教授对他很感兴趣,想把他招进大学。他
     
联络了当地一个有权势的富人,这个富人答应,只要小卡尔威特的学识是真的,
     
便可以资助他读大学。他们委托托马斯中学的校长劳斯特博士考考小卡尔威特。
     
这个情景让老卡尔惶恐不已,他担心小卡尔威特考砸了会把他的整个名声毁掉。
     
他几次拒绝了劳斯特。最后双方达成妥协,劳斯特博士保证不出那种很难的
     
题目,只是跟小卡尔威特随便聊聊。

      而且他们聊的很多内容都是以前小卡尔威特熟知的。比如劳斯特博士提到的《伊
     
利亚特》和《艾丽奇斯》,都是小卡尔威特熟得不能再熟的作品,这就像当初考
     
宁铂《红楼梦》和《水浒传》一样。他都能信口说出里面的许多人物、故事
     
来。

      考试马马虎虎地过去了,双方都很满意。小卡尔威特九岁时到莱比锡大学报到。
     
莱比锡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历史可追溯到1409年,大文学家歌德
     
,哲学家莱布尼兹,以及音乐家舒曼都曾在这里学习过。

      莱比锡大学对小卡尔威特十分重视,不仅为他筹集了学费,还请小卡尔威特的父亲来
     
该校陪读,并给他设立了教区,其薪金是原来的两倍。不过,由于一些突发
     
事件,小卡尔威特没能去成莱比锡大学。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当时德国的社会状况。当时,德国正处于乱世。拿破仑
     
带领法国军队势如破竹,横扫中欧。1806年,法国军队击溃普鲁士、奥地利
     
和俄国的联军,卡尔威特的家乡哈雷也被拿破仑占领。1807年,拿破仑又迫
     
使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签订和约,普鲁士失去易北河以西所有领土,井支付
     
巨额战争赔款。同年,拿破仑在德意志中部建立了西伐利亚王国,分封他的
     
弟弟,著名的花花公子杰罗姆作国王,都城就设在卡塞尔。西伐利亚王国虽
     
然是法国的领土,但政府官员由一半法国人和一半德国人担任。

      此时,由于老卡尔担任牧师的教区归西伐利亚王国管辖,而莱比锡大学则归
     
另一个国家萨克森王国管辖。所以,他要想到莱比锡去,必须到巴伐利亚的
     
首府卡塞尔辞职。

      老卡尔到卡塞尔后,顺便带着威特去见西伐利亚王国的一位大臣拉日斯特。
     
拉日斯特对威特进行了全面考查,发现他的知识确实丰富,认为他是一个非
     
常有潜力的孩子。就想把他留在巴伐利亚读书。

      这样,小卡尔威特没有去成莱比锡,于1910年秋季径直前往西伐利亚所属的哥廷
     
根大学,这时,他刚满十岁。哥廷根大学始建于1734年,是德国乃至欧洲最
     
古老的大学之一。著名数学天才高斯曾在这里就读。

      在哥廷根,小卡尔威特读了四年书。第一学期读了古代史和物理学,二学期读了
     
数学和植物学;第三学期读了应用数学和博物学;第四学期读了化学和解析
     
学;第五学期读了测量学、实验化学、矿物学和微积分等;第六学期是实用
     
几何学、光学、矿物学、法国文学;第七学期是政治史、古代史;第八学期
     
是高等数学、 解析化学、伦理学、语言学等。

      在哥廷根,小卡尔威特的遭遇跟小塞德兹差不多,大家议论纷纷。很多教育学者
     
认为老卡尔对小卡尔威特进行了虐待。老卡尔一边跟这些人辩论,一边让小卡尔威特
     
摆出轻松的样子。他经常带威特出去散步,也让他做一些采集标本的事情。

      到了假期,他会到威特旅行。但质疑声依旧没有平息下来。不过,由于小威
     
特年纪还小,感受不到这一切,所有的压力都是由其父亲承担。

      在哥廷根的几年里,小卡尔威特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有人拿他与十几年前
     
刚从哥廷根离开的数学天才高斯对比,认为他跟高斯相比配不上天才的美誉
     
。因为高斯在十岁时已经发现了等差级数求和公式。11岁时,发现了(XY
     
n的展开式。17岁时,他发现了数论中的二次互反律。18岁时,刚刚在哥廷
     
根大学就读两年的高斯,又有了堪称数学史上最惊人的发现,他用代数方法
     
解决了两千年来的几何难题,而且找到了只使用直尺和圆规作圆,内接正17
     
边形的方法也称17边形直尺圆规画法。

      与高斯相比,小卡尔威特学的内容虽然庞杂,但并没有十分突出的地方。他写过
     
一篇关于三角术的文章,反响一般。并不能称之为有价值的发现。但是,由
     
于他年龄尚小,很多人为他辩解,说他还有着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在哥廷根大学的后半段。德国的政治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812年,拿
     
破仑军队远征俄罗斯,结果差一点全军覆没。在俄军节节胜利的形势下,普
     
鲁士和德意志各邦国乘胜追击法军,光复了大片领土。181310月,莱比
     
锡大会战给拿破仑以致命的打击。翌年3月,联军攻克巴黎,结束了拿破仑
     
在德意志和欧洲的统治。

      18141815年,欧洲各国代表举行维也纳会议,重组欧洲政治新格局。1815
     
6月,德意志境内完全独立的39个邦国成立了德意志同盟,其中有1
     
帝国(奥地利),5个王国(普鲁士、巴伐利亚、符腾堡、萨克森和汉诺威)
     
4个自由城市(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汉堡、卢卑克和不来梅)。由奥地利
     
首相梅特涅任同盟会议主席。德意志同盟是各邦国之间的一个松散的邦
     
联组织,各邦仍享有完全独立的主权。

      拿破仑兵败后的1913年,只存在了6年时间的西伐利亚王国也就随之烟消云散
     
了。曾经赏识小卡尔威特的杰罗姆也逃得无影无踪。

      小卡尔威特的资助人没了,他不得不寻找新的靠山。据说,汉诺威、黑森、布朗
     
斯维克三个邦国继续给他资助。但是,由于资助国想让小卡尔威特在自己的属地
     
上拿到学位。所以,小卡尔威特只好于19144月前往维茨拉尔的吉森大学接受学
     
位。在这里,在献上了自己的论文,题目是《尼哥美地亚的平等和自然状况
     
》。这篇论文没有什么特别的独创性,从题目就可看出是一篇偏重材料收集
     
的文章。但是,由于小卡尔威特年龄不过14岁。吉森大学还是给了他哲学博士的
     
学位。

     

2013-2-24 21:48:36
这里必须向读者澄清的是,当时德国授予学位的状况不像今天这样分为学士
     
、硕士、博士这样的阶梯,那时的博士便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学士,凡是读完
     
了大学课程,提交论文后都可以申请。所以小卡尔威特获得的博士学位大致相当
     
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学士学位,并没有神奇到无法想象的地步。

      从哥廷根毕业后,小卡尔威特面临着选择,究竟向哪个方向上发展。有的教授觉
     
得威特在数学方面有潜力,建议威特向数学方面发展。老卡尔却并不认同。
     
当时,以数学为职业除非是高斯那样的奇才,否则将意味着清贫一生。而且
     
从小卡尔威特这几年的发展看,他在数学方面跟高斯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高斯
     
像一座大山一样难以逾越。他现在唯一的优势就是知识面还算宽广,年纪还
     
小。

      老卡尔更不希望小卡尔威特去搞文学和语言研究,他反复说自己讨厌学者。他认
     
为,所谓的学者都是些呆头呆脑、形同枯木、板着面孔、难于接近的人。他
     
们只懂得自己的那一点专业,不论对谁,走到哪里,一味卖弄他的专业,不
     
管人家是否欢迎。另一方面,老卡尔认为他们又非常缺乏常识,对时事问题
     
常常发表拙劣的判断,成为人们的笑柄。还有,他们说的或者写的东西,常
     
用些很少听到过的学术用语和难于理解的装腔作势的话,使人完全不明白。

      老卡尔还说,这些所谓学者常常视具有常识和爱好的青年为俗物,说什么善
     
交际、会作诗的人终究不能成为一个像样的学者。反之,他们看到那些写文
     
章只会罗列晦涩的学术用语、玩弄谁也不用的、味同嚼蜡、又臭又长、除了
     
本人外谁也不懂的词汇的青年,却谓之曰伟大、有出息。显然,老卡尔很不
     
屑将小卡尔威特培养成他所谓的这种学者。

      排除了数学和语言,在众多的专业中老卡尔选中了法律。当时,法律是一个
     
很热门的专业,毕业后既可以做律师、法官,也可以从政。

      前面提到,当时德国的大学主要开设律师、医师、教师和传教士四门课程,
     
这四门课程都是为了培养社会上的中产阶级所开设的课程。学生们学这些专
     
业主要出于职业考虑,所以他们会踊跃学习这些课程。那些数学、文学、语
     
言之类的基础课程一般是少数天才和没有饭碗之忧的富家子弟附庸风雅时所
     
学。

      如果不幸学了个基础学科,如数学、天文、文学、语言等等,则意味着很难
     
找到毕业时的出路。这跟今天大学生面临的情况差不多。在一个商业化的社
     
会里,基础学科总是在面临找工作的难题。对他们来说,当大学教师是一种
     
可以考虑的选择,不过,当大学教师的待遇很差。

      在当时的德国大学,只有当上了正教授才能领政府的津贴,当了正教授就可
     
以教正规课程。那时,教授教课是可以向学生收钱的,所以,上课的学生越
     
多,教授收到的学费也就越多。为了收更多的学生,教授只好把功课安排地
     
容易些,毕竟贵族子弟和富家子弟上大学的目的并非真心向学。

      那些当不上正教授的讲师生活则要困窘的多。他们没有政府津贴,也轮不到
     
教正规课程的机会。他们名气不大,听他们课的学生不多,因此收入也就相
     
当微薄,生活非常困苦。而且担任讲师是成为正教授的必经途径。但是,正
     
教授的名额非常有限,也无明文规定何时能将一位讲师升级为教授,为了照
     
顾特别值得重视的学者而却没有正教授的空缺时,政府可任命他为客座教
     
,使他具有教正规课程的资格,增多他的收入,但是这个任命附有条件
     
,言明政府不付任何津贴。

      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大学教师的困苦。有一个著名的数学天才黎曼于1854
     
成为哥廷根大学的数学讲师,也就是他可以开课,并且向来听讲的学生收费。

      由于黎曼的父亲也是个收入微薄的牧师,而且子女众多,自顾尚且不暇。当然
     
在经济上无法帮助地,因此当黎曼走上在大学任教的路子,就必然要做好
     
过艰苦日子的准备。他在哥廷根苦干了十年,终于建立起科学家的声誉,但
     
是困苦的生活促使他得到肺病,这个病症使他后半生蒙上一层阴影,18667
     
月,黎曼因身体健康恶化,刚刚四十岁年纪便英年早逝。

      老卡尔对当时德国的社会状况了如指掌,所以他决定让威特学习法律。当时
     
,律师在德国很有权威。那时的法律语言采用古代拉丁语,这是一种在日常
     
生活中再没有人用,并需要专门加以学习才能够理解的死语

      而且,由于法律条文晦涩难懂,人们有法律问题时常常不能直接查找有关规
     
定而必须求助于学过几年法律的专家。普通百姓对这种状况很不满但无能为
     
力。法学家们却能从中牟取很大利益。

      就算学完法学后不从事律师或者法官的职业,当个法学教师收入也比那些基
     
础学科的教师强很多。

      因此,在吉森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从哥廷根大学毕业后,威特随后又在
     
海德堡大学继续深造,主要是学法律学方面的课程。经过两年的学习,他于

      1816年获得博士学位,此时他已经十六岁了。

      1817年,17岁的小卡尔威特在柏林大学获得了讲师资格。可是,他的讲课很不成
     
功,由于他不善言辞,课讲得不生动,开始学生们还能抱着好奇心来听听,
     
但不久就感到厌倦,来听他课的学生寥寥无几。前面提到,只有正教授才能
     
有资格讲正规的几乎人人必修的基础课,小卡尔威特作为一个讲师只能讲一些非
     
基础课程,只有那些讲课讲得好的老师才能引来更多的学生上课。所以,小
     
威特在柏林大学基本上没有教几次课,很快在柏林大学呆不下去了。

      当时,法律是德国的一个热门学科。1814年,海德堡大学的教授蒂堡为了推
     
动德国统一,发表了一篇名为《论一部普遍民法典对德国之必要性》的文章
     
来倡议编纂民法典。他的文章引起一场关于法典编纂的大讨论。《罗马法》
     
也研究成了在德国非常受重视的学问。

      《罗马法》是公元六世纪罗马帝国编纂的法律,虽然罗马帝国己经灭亡,但
     
罗马人的法律,却左右了后世人的生活。有人说,罗马人最终不是靠刀剑,
     
而是以法律征服了全世界。

      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急于通过法典的编纂统一德国,他便命令威特去意大利
     
留学,系统学习《罗马法》。于是,小卡尔威特就此成行。 
     

     

2013-2-24 21:48:48
成年之后的卡尔威特

      在意大利留学的初期,18岁的威特感到非常苦闷。他对《罗马法》研究并不
     
感兴趣。罗马法的枯燥折磨着他的神经,就像著名诗人海涅所说:罗马判
     
例法用灰溜溜的蜘蛛网仿佛把我的思想罩住,我的心像是被夹在自私自利法
     
律体系铁一般条款之间。

      硬着头皮学了一年后,1819年,一次旅行改变了威特的命运。这年,卡尔?
     
特到意大利佛罗伦萨游玩,在当地逗留期间,他拜访了但丁的故居,在那里
     
,他对但丁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

      自此,他开始狂热地研读各种关于但丁的作品、评论和资料,但丁成了他在
     
意大利时苦闷生活的精神寄托。

      但丁是一位比卡尔威特还要早500多年的意大利著名诗人,威特研究但丁的诗作
     
就像我们研究明清古诗的感觉差不多,属于一种纯粹的不带功利色彩、与世
     
无争的学术活动。

      恩格斯对但丁评价很高,他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
     
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
     
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1265年出生在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5岁时生母去世,大约在他十八岁
     
那年,父亲也去世了。但丁的生平记录很少,但写作的人很多,有许多并不
     
可靠,他可能并没有受过正式教育,而是从许多有名的朋友兼教师那里学习
     
不少东西,包括拉丁语、普罗旺斯语和音乐,年轻时可能做过骑士,参加过
     
几次战争。

      但丁青年时卷入党派之争。36岁时被控制佛罗伦萨的当权者放逐,从此他再
     
也没有回到家乡。

      在放逐过程中,他开始写作自己的名著《神曲》。《神曲》是一部史诗,全
     
诗分《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今天的读者看《神曲》,常会觉
     
得其内容庞杂、情节离奇,意义晦暗不明,这是因为不熟悉此书的中世纪文
     
化背景所致。当时的人们也是如此,所以对于这首诗的解读五花八门,就像
     
我们今天理解李商隐的名诗《锦瑟》一样。很多人都搞不清楚《锦瑟》里的
      “
庄生化碟、望帝化鹃、明珠化泪、良玉化烟究竟指的是什么。对于《神
     
曲》这首一万四千二百三十三行的长诗来说,把他彻底弄清楚更是一件不容
     
易的事情。

      卡尔威特发现学院里流行的很多说法与自己所想不一样,这激起了他的研究欲
     
望。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他开始翻译《神曲》。

      老卡尔听说卡尔威特在研究但丁,盛怒不已,认为他正在浪费自己的才华,浪
     
费自己的时间。读者应该记得,老卡尔最为反感的一种人就是研究文学、语
     
言这类学问的学者。就在威特去意大利留学之后,他出了一本书《卡尔威特
     
的教育》,书中对这类学者冷嘲热讽,还用了这样的反问表示不屑:我怎
     
么能让我的孩子做这类学者呢?然而,眼下威特的做法正是让他难以忍受
     
又难堪的,他强烈要求威特专心于法学研究。为了不让父亲失望,小卡尔只
     
好把自己的爱好偷偷隐藏起来,暗中做研究。

      在意大利,卡尔威特遇到了一位同样对但丁感兴趣的德国人。此人是萨克森的
     
王子,名叫约翰,年长卡尔威特一岁。日后,这个王子登基为国王,正是在他
     
的帮助下,威特实现了青年时期的梦想。

      1821年,卡尔威特回到了德国。在家里赋闲两年后,在布雷斯劳大学找到了一
     
份讲师的工作。两年后,他又当上了编外教授。编外教授是介于正教授和讲
     
师之间的职位,有教学生基本课程的资格,能够使威特的收入增加一些。而
     
且,在任职若干年后,编外教授有获得正教授资格的机会。

      1829年,威特终于当上了正教授。不过,由于他长时间没有出较高水平的学
     
术成果,学生对他讲课的水平也颇有微词,所以,他的学术水平成了许多教
     
师议论风分的话题。校方迫于压力,让威特补交一份博士论文。

      卡尔威特只好在1831年再次提交了一篇关于罗马法的博士论文,这让已经年届
     
三十的前神童尴尬不已。

      1833年,卡尔威特有一个到家乡哈雷大学任教的机会,那时,哈雷大学有一个
     
罗马法教授的席位空缺。不过,卡尔威特在这里也受到了强烈的质疑。和他的
     
前任及同事相比,他虽然说有很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他的教学并不成功,
     
因为他面部表情僵硬,不善言辞,跟学生交流困难,非常不讨人喜欢。来威
     
特这里上课的学生寥寥无几,门可罗雀。要知道,当时的德国教授的收入是
     
跟学生的出勤率挂钩的,因为教授要向学生们收钱。所以,由于自己的课学
     
生不喜欢,威特只能靠政府发的一点津贴过日子。

      这样,又过去了五年时间,威特终于写出一篇有一定专业水准的论文,可是
     
,由于他讲课的水平实在糟糕,他的教室依然空空荡荡不见学生。据说,威
     
特并未婚娶,这是因为他秉持独身的想法,还是像小塞德兹那样不善表达爱
     
情,还是经济困难没有财力?不得而知。

      卡尔威特的父亲在1845年去世。直到父亲去世前,威特也没有公开反对过父亲
     
。对父母的敬畏,是本书主人公的共同特点。在幼年和童年,他们把父母当
     
作榜样一样崇拜,而到了青少年时代,当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他们内心深
     
处又往往把父母当作敌人。小塞德兹在童年时无比崇拜父亲、母亲,而在他
     
步入成年,他把父母的说教当成一种酷刑和折磨,而由此带来的怨恨,使他
     
与父母彻底决裂。这种结局恐怕是深爱儿子的父母绝难想象的,而在实际生
     
活中,它普遍得俯拾皆是。后面将要介绍的维尼夫雷特也是如此,虽然她没
     
有当面与母亲决裂,但在母亲去世后的当年,她便选择了逃之夭夭,永远告
     
别了母亲为她安排的命运和生活。这样的选择不难让我们推测,其实在她内
     
心深处,早已与母亲决裂。

      卡尔威特的处境与维尼夫雷特极为相似。他没有公开与父亲对抗。但在内心深
     
处这种对抗一直在进行着。父亲不允许他投身但丁方面的研究,他表面上遵
     
从了,但这一爱好却始终在他内心扎根。等到其父去世,他隐藏的秘密开始
     
复活。此后,他的主要精力开始向但丁研究转移。

      不过,生活还要继续,贫困依然如影随形,为了贴补生活,威特在一个地方
     
法院担任了一个兼职工作。

      卡尔威特的好运姗姗来迟,1854年,当他已届五十多岁的时候,酷爱但丁研
     
究的萨克森王子约翰继承王位。约翰早在意大利游学时便与威特一样迷上了
     
但丁研究。此前,他已经用菲拉莱泰斯的笔名于1828年出版了《神曲》德文
     
译本的第一部分,1833年出版了完整的译本并附带了大量的评论。他的作品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此后,他对但丁的研究一往情深,收集了但丁作品的不同版本,并建立了收
     
集有但丁全部作品的图书馆。在继承王位后,他依然重视但丁研究,但他身
     
为一国之主,国事繁忙,再也无法分散精力在但丁研究上了,这时他想到了
     
卡尔威特。早在四十年前他游学意大利期间,他便与卡尔威特相识,共同
     
讨论、研究过但丁,加上近些年卡尔威特重又表现出对但丁研究的热情,国
     
王便想到把这项工作委托给卡尔威特进行。他将自己所有珍藏的资料都交给
     
卡尔威特,这些珍贵的资料以及国王经济上的支援,使卡尔威特的研究、
     
整理工作容易了很多。

      1862年,在约翰国王的资助下,卡尔威特出版了《神曲》德文译本,随后他
     
又发表了系列评论文章。这个七岁便在德国叱咤风云的神童可谓大器晚成,
     
直到62岁的时候才正式出版了一部为他赢得广泛声誉的作品,这不能不让人
     
感慨:人的一生是一场长跑,抢跑未必能对最后的名次产生什么影响。

      1865年,还是在约翰国王的资助下,卡尔威特在但丁诞辰600周年的时候建
     
立了德国但丁研究会。他担任这个研究会的首任主席。但丁研究会初建的时
     
候只有20名成员。到1879年,这个研究会已经有137个成员。

      1883年,在度过灿烂的童年、沉寂的中年、尴尬的晚年后,卡尔威特去世

2013-2-24 21:49:12

     

      卡尔威特:从神童到普通学者


     
教育大师波莱亚曾将学者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初学者,特点是从他人那里学
     
习,模仿为主,思路单一,无创造力。第二类是专家,特点是自学与模仿兼
     
顾,通晓解决某类问题的大部分思路,有一定创造力,但没有超群出众的才
     
干,不是领袖级人才。第三类是天才,特点是在他眼前没有路,他自己能为
     
后人开辟出一条畅通无阻,四通八达的大路。才干主要依靠自学,是领袖级
     
人才。

      从卡尔威特的一生来看,他称不上一个天才,也不是一个大学者,把他称为
     
小有成就的专家型普通学者应该是比较准确的说法。由于他这种水平的学者
     
实在太多,太普通,所以很难找到有关他的更详细的资料。他取得的成就甚
     
至不如他的父亲,因为他的父亲以他为原型,写了一本流传甚广的教育书。
     
如果从今人的眼光看,卡尔威特的一生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呢?我想每个人
     
可能会有自己的判断。我自己的看法是,如果在他那个动荡的乱世,教育水
     
平异常低下的年代,他从一个社会中下层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学者,哪怕是普
     
通学者,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尽管他天资异常聪明。

      但是,这样的人生放在今天似乎是一种典型的失败的人生。

      以他的智力水平,在中国只要家长不是虐待他,让其失去读书的机会。那么
     
,读大学是肯定没问题的。而且,读完大学读到博士,然后找一份教师的职
     
位也不是很难的事情。

      但关键问题是,我们对人生的期望不能仅仅是这一点。这点仅是能够保证我
     
们获得一份能够糊口的工作而已。我们要想过得幸福,拥有丰富多彩的人生
     
,威特这种类型的人便不是众多孩子想要追求的榜样,如果家长们为他们选
     
择这样的人生,他们多半会反抗,会逃避。

      卡尔威特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我觉得可以用乏味、压抑、窝囊来形容。在
     
他父亲的阴影下,他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爱好的学问,无法选择自己擅长讲授
     
的知识。只能讲那些他不喜欢,硬着头皮去讲的课程,他受到学生的敌视可
     
想而知。

      他的父亲反对他做人文学科的学者,但最终,他在文学研究学者这条路上找
     
到了尊严,实现了青年时的梦想。

      他的父亲希望他能够从政,能够当律师,能够提升家庭的政治经济地位,但
     
是,由于他内向自闭的性格,不善辞令的口才,不讨人喜欢的外表,这一切
     
希望都落空。即便他做了老师,还因为这几点不足,根本无法吸引学生来上
     
课,也就无法从学生那里收到更多的钱。从经济上来讲,他也是一个完完全
     
全的失败者。他父亲的梦想再一次落空。

      我们总说情商重要,从小塞德兹和卡尔威特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的确如此,不
     
200年前,100年前如此,进入21世纪的今天更是如此。

      我们还能看到,智力并不等于创造力,卡尔威特的创造力有限,小塞德兹的
     
创造力更是微乎其微。同样,知识也不等于创造力,卡尔威特从小便有着极
     
为丰富的知识,但是,在他7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的创造寥若晨星。流传
     
到今天,能够为人称道的发明创造更是没有。如果说,在200年前知识稀缺的
     
年代,卡尔威特还能靠丰富的知识来谋取教授、学者的职位的话,那么在今
     
天,这种空有知识而缺乏创造力、且讲课乏味的教师必然会被一流大学所淘
     
汰。

      从卡尔威特的一生来看,我们还能看到机遇对一个人取得成功具有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如果没有国王约翰的大力支持,威特在但丁方面的研究也许只能
     
是初级水平。是约翰国王给他提供了全德国资料最丰富的有关但丁的资料,
     
这些资料是国王几十年辛苦积累的结果。此外,国王出钱资助卡尔威特的研
     
究,让他衣食无忧,不必在五、六十岁高龄还为生活打拼。同时,他还出巨
     
资赞助卡尔威特出版了几部书籍,让晚年的卡尔威特获得了许多他与他的
     
父亲梦寐以求多年的真正的荣誉。

      至此,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卡尔威特在童年所接受的早期教育与他晚年
     
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并没有必然和直接的联系。如果有人还要坚持所谓早期教
     
育造就天才的说法,选择卡尔威特作为证据显然是不够明智的。

      卡尔威特的照片

      我可能是国内第一个披露卡尔威特照片的人。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有很多版本的《卡尔威特的教育》,但没有一本有卡尔威特本人的照片。这些版本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Powered by © 1998-2024
Processed in 0.0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