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吉他论坛日月潭→日月谈→日月弹(聊天版 Chatting) → 留守儿童的母爱缺失
查看完整版本:留守儿童的母爱缺失
2010-3-2 13:13:47
母爱缺失的背后,他性格内向、孤僻,从不与其他人交往,学习习惯相当差,甚至连作业都不愿完成。但他有着一双清澈透明的眼睛,从他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他内心的渴望,渴望与别人交往,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怀。其人格则或多或少地会有缺陷,她的固执任性、自私内向、悲观失望、敌视他人等等。

 

    贫穷的地方父母为了能让自己孩子很好的读书,不忍把孩子留在家里,选择外出打工;这样的事情也许就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发生,是孩子有书读,可在成长中是否会健健康康的成长呢,大量的留守儿童会出现性格的孤僻;是,谁不想自己的孩子生活的好呢,开开心心的生活,快快乐乐的成长;在成长中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做父母的是否了解自己的孩子呢?

 

    张爱玲,母爱的缺失对张爱玲的创作有深重的影响。爱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是一种语言的交流!不要让孩子的成长需要不健全,记得从现在开始,今天的小爱,就会变成明天的大爱!正是母爱的缺乏,造成她的冷漠、孤僻、自私的心理,人世挑剔者的态度,异于常人的独特审丑倾向。因为童年的不幸遭遇,母爱神话遭遇了张爱玲的质疑,她从人性出发,对母性作出了极具个性的审视。她笔下的女人,母爱的光辉已消逝,只剩自私、冷酷与虚伪伴随子女左右。在她的作品中,这类人物比比皆是:〈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半生缘〉中的顾太太,〈花凋〉中的郑夫人,〈倾城之恋〉中的白老太太……虽说她从不在人前说起母亲对她的伤害,但她早已觉得“我是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了,被裁判着像一切的惶惑的未成年的人,困于过度的自夸与自鄙。”伤害是巨大的,是永远的,在她心理留下了难以愈合的痛。这痛,让她彻底相信:人间无爱。惟其如此,我们才有幸见到七巧之类的另类母亲。作家的不幸或许是文学的幸运吧。1、主观心理因素对创作的影响:1)童年的不幸遭遇使作家对母亲持不信任态度(白老太太);2)母爱的虚浮回归使作家对母亲持否定态度(紫薇、顾太太、郑夫人);3)后母的虐待使作家对母性的情感依托彻底泯灭(七巧)。

 

 

    留守儿童的性格特征

 

    调查表明, 35 %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这些儿童、青少年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 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着儿童, 使他们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 或表现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大多数儿童思念父母, 占总数的90 % , 他们希望经常与父母见面或与父母呆在一起, 可实际上无法做到, 他们只能通过电话联系。据代养人反映, 当节假日父母回来探望或接他们去同住几天时, 儿童变得听话、活泼、兴奋, 当要离别时, 他们难过或大哭, 不愿分开, 儿童面临着剧烈的情感冲突。某小学有35 %的留守儿童一年无法与父母见上一面, 有的儿童几年没有见到父母了, 他们对父母的记忆有点模糊, 他们与父母失去了情感基础, 甚至赌气, 不接听父母的电话, 12 %的儿童说不想父母了。许多父母也深感愧对儿童, 没有尽到养育儿童的责任, 就以金钱作为补偿, 给儿童寄钱, 买东西, 这种补偿不能替代情感需要, 也许还会害了儿童。儿童拿着钱泡游戏厅,买名牌用品, 养成追求享受, 铺张浪费、不知节俭的坏习惯。有的儿童只有在父母寄钱、寄东西回来时才有高兴的神情, 父母与儿童的关系变得如此简单脆弱, 亲子间的情感淡化了, 这对儿童的情感发展, 性格发展都是不利的。儿童的心灵被扭曲了, 性格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儿童需要父母的爱抚, 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引导, 为人父母却忽视了儿童的心理需要, 怎能不使儿童出现性格缺陷呢?

  

    百万留守儿童 多数性格孤僻; 

    中国2千万留守儿童:情感饥饿易使性格偏差; 

 

    留守学生中常见的性格缺陷的基本表现,形成原因和矫治方法。

 

    1、怯懦 

    作为一种以胆怯和懦弱为特征的性格缺陷,怯懦的基本表现是:胆小怕事,遇事好退缩,容易屈从他人,甚至逆来顺受,无反抗精神;进取心差,意志薄弱,害怕困难,在困难面前张皇失措;感情脆弱,经不住挫折和失败;一个学生一旦形成怯弱性格后,往往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僻地自我封闭,而此形成的不良人际关系,反过来又会加深怯糯。怯糯性格的产生同留守儿童年龄幼小离开父母,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会变得不原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 开朗。为 了矫治这类性格缺陷,教师应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气势激励。怯弱性格者的****弱点是过分畏惧和害怕,要克服这一弱点,就要借助气势的激励。一个人在气势盛时,能产生一股不可阻挡的勇猛劲头。在困难面前,有了那么一股敢拼敢斗的气势,摆出一副摩拳檫掌的架式,你就会感到有力量,就不再会感到怯懦。因此,对性格怯懦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学会自我打气、自我鼓励、自我暗示等方法来培养自己无所畏惧的气势,非常重要。2、勇于行动。矫治怯懦性格最有效的方法是采取行动。尽管几乎每一个怯懦着都懂得应当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生存的道理,但他们仍然怯于行动。古语说:“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3、不怕失败。许多学生之所以怯懦,无非就是怕失败。但越怕就越不敢行动,越不敢行动就又越 怕,一旦陷入这种恶性循环之中,怯懦不免就加深了。应该使学生懂得:越是感到怯懦的事越要大胆去做,你就能战胜你的怯懦。为此,教师应有意义给学生一些他们感到怯懦的、困难的任务并要他们完成,当他们想打退堂鼓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随着这类煅炼机会的增多,学生的勇气就会自然累积起来,就会不再感到怯懦了。

 

    2、自卑 

    自卑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在这种评价中,学生常伴随着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如害羞、不安、内疚、忧伤、失望等。自卑感强的学生,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造成自卑性格的原因是: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和喜欢具有自豪感,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为了矫治自卑性格,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1、正确评价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所谓自知之明,即不仅能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能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2、正确的表现自己 。有自卑性格的学生,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哪怕这些事很“小”,也不要放弃争取成功的 机会,因为任何成功都能增强自己的自信,任何大的成功都蕴积于小的成功之中。3、正确的补偿自己。为了能克服自卑,可以采取以下两种积极心理补偿:一是“勤能补拙。”二是“扬长避短”。所以人们的缺陷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愿意改变。只要我们能下定决心,讲究方法,因势利导,我们就可以把自己不愿意的调整得很好。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上述规律,帮助学生扬长避短,、以逐部增强自信,克服自卑。

 

    3、敌对 

    敌对是学生遭受挫折引起强烈不满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抗态度。有敌对倾向的学生,往往把教师、同学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轻视自己、伤害自己、因此极为不满。他们轻则置若罔闻,重则报复、破坏。他们经常在班里做些教师所不高兴的事,搞些恶作剧,有的甚至以对其他同学的戏弄或殴打为乐。

 

    造成这种性格缺陷的原因: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二是家长、教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理解学生的需要。三是少年时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特点,使他们看问题时容意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是表明自己的坚强勇敢和不屈不挠,是一种英雄行为,等等。

 

    矫治学生的敌对心理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通情。这类学生表面上看好像一切都无所谓,但内心深处却是十分痛苦的,因为他们对自己进步并不完全丧失信心,他们急切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因此,对这类学生,教师要真诚地爱护、尊重他们,无微不至地关怀、帮助他们,以消除对立情绪,并逐步在彼此间形成一种亲切、同情、热爱、信赖的心理气氛。2、理达。在情通的基础上,就应该趁热打铁,对他们进行“理达”工作。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改变错误的看法和树立正确的观念。2、行为。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发现和支持他们的正确行为,以点燃他们的自尊心火种,并在班集体、家庭和周围环境中创造信任和欢迎他们的气氛,这不仅有利于对心理的化解与消除,且可以使他们的良好行为能坚持下去。

 

    4、抑郁 

    抑郁表现为鲜言寡语,孤独沉默,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对一切事物都缺乏兴趣,对未来失去信心,一点细小的过失或缺点也会带来无尽的懊悔,遇事总往坏处想,自怨自艾,认为自己是不幸的人和被遗弃的人。这种人看上去精神萎靡,表情冷漠,他们自己也常诉说倦怠无力、食欲不振和睡眠不佳。严重者甚至会萌发轻生念头。造成留守儿童抑郁性格的原因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

 

    了帮助学生矫治抑郁,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1、学会达观。法国作家大仲马曾经说过:人生是一串由无数小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总是笑着念完这串念珠的。所谓达观,就是要懂得社会与人生变化的辩证关系。须知:万事如意只是一种良好的祝愿,实际上,万事都按自己主观愿望发展是不可能的。古语说:“人之逆境十之八九。”有如意之事必然有不如意之事。而“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不如意之事未必就是坏事,即使遇到很大的困难,也不必泄气。因为“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不必把一时的困难看成永久的困难,把局部困难看成是整体的困难。对于困难来说,只要你能坚持不懈的努力,“山穷水尽”就一定会转为“柳暗花明”。总之,许多事只要能用乐观主义精神、用发展的眼光来想一想,抑郁忧愁就会烟消云散了。2、加强交往。教师和家长应密切配合,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生活环境。要尽量安排、吸收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使他们增加与同学友好往来的机会。要鼓励他们敢于向同学倾吐自己的抑郁。同学的劝说也许不能起什么实质性作用,但他们的真诚关怀和同情将能使你感受到集体的温暖。3、心理防御机制,也有助于消除抑郁。例如:可采用“合理化”机制,即寻找引起忧愁,郁闷的事情发生的“合理”原因,以弥补心理上的创伤;也可采用宣泄法;躲进一个僻静的角落里放声自言自语,或提笔写信给远方的朋友,把忧愁郁闷甩到空气里,洒在信纸上,记到日记里。尽管在旁人看来,你对着镜子自言自语有点像精神病患者,但你经过这场自我宣泄后肯定会感到如释重负,轻松了许多。4、个别工作。教师和家长对这类学生的学习、生活要多给予关怀、帮助和开导,要注意对他们要热情、诚恳和多加鼓励。实践证明,一些在别人身上似乎不值得表扬的事,对他们都可能产生较大的鼓舞力量。因此,要善于以此契机来帮助他们逐步树立信心,恢复对人的信任,解除抑郁。

2010-3-2 13:14:05
“看着别的小伙伴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可以撒娇、耍赖,我却没有,感觉好孤单,后来就只愿意一个人呆着了。”儿童早期的经验对人格、情绪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人格发育过程中,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甚至是学习成绩。“留守儿童”问题正是因为父母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造成的。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社会很冷淡,缺乏安全感,如有人欺负或歧视,便会出现退缩或攻击行为,有些人直至青少年时期仍然表现爱挑衅、易冲动和反社会行为。由于“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者才是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因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

  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性格缺陷。长期与父母分离,使“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全面的教育责任,且隔代的老人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缺乏正常的积极的管教与引导,极易导致心理失衡。
亲情缺失。农村“留守儿童”体验最多的是孤独,受委屈了无人安慰,有困难了无人指导,他们认为自己在父母心目中并不是最重要的。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2010-3-2 13:14:34
留守儿童性格有缺陷

  重庆市梁平县文化镇英利育才小学校长徐光兵说,光凭外表就能看出谁是留守儿童。“他们一般都比较闭塞、不活跃、跟人交流少、不乐观、不合群。”他说,目前农村小学70%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有些很多年都没有见过父母,因此造成他们性格方面的缺陷。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与父母的长期分离,他们对父母的关爱缺乏感受,他们内心孤独而寂寞,内心具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和自卑心理,表现为:孤僻内向、情感压抑、胆小怯懦、敏感脆弱、多疑敌意等性格特点;另一方面,由于自幼缺少来自父母的人生榜样和价值引导,使他们容易形成任性、偏执、冷漠、自私、易怒、具攻击性等不良性格和行为。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2010-3-2 13:14:48
  对于留守儿童的性格培养有以下共同的看法:一是留守儿童的性格有更加孤僻的倾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与双亲的感情交流。他们很多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家庭中缺少青年人的生命气息,充溢着压抑的气氛,因此,祖父母会有的老年期心理特征也可能在孩子的性格中反映出来,出现留守儿童的性格更加孤僻的倾向。受访的小学校长说,“有的留守儿童性格特别孤僻,不爱说话,老师或家长跟他都无法交流”。一位外出打工的母亲说,“女儿胆子比较小,怕生,不爱说话,可能跟她长期和老人们呆在一起也有关系”。二是留守儿童中调皮孩子的比例较高。受访的小学校长说,“留守儿童的管教比较困难,有的连老师也觉得无能为力。儿童寄养在祖父母那里,容易产生溺爱。当地的传统观念认为祖辈对孙辈的管教不能太严,不能打骂等。学校与外出的父母也联系不上,这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难题。对于调皮的学生,老师也没有办法,开家长会的作用也不大,家长自己也管理不好孩子。主动关心询问孩子学习的家长不到家长总数的四分之一。在留守儿童中,抚养人年纪轻一点的,管教孩子会更好一些。学校有6个调皮的‘问题学生’,有偷窃行为,他们都是留守儿童,学校找他们的祖父母也没有办法。”
留守儿童承担的家务劳动
    由于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留守的家庭成员需要承担农业生产、家务劳动、照顾孩子等职责。在留守人员数量明显减少和留守人员年龄结构明显老化的情况下,部分年龄较大的留守儿童就需要分担更多的责任。许多受访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外出打工后自己承担了更多的家务劳动。一位母亲外出打工的12岁男孩告诉调查人员,“妈妈外出后,我要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做饭”。在一些特殊的留守家庭中,留守儿童可能会承担更加繁重的家务劳动。一位12岁上四年级的女孩,母亲过世,父亲一直在浙江打工,她留在家里照顾80多岁生病的爷爷。她说,“家里所有的家务都是我做的,洗衣、洗碗、扫地、做饭等。爷爷80多岁了,年纪大了,而且爷爷一直都有病,不能帮我做一点家务。以前家里的活都是妈妈干的,现在就是我在干”。
2010-3-2 13:15:03
长期与父母分离,使“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亲情缺失。“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与父母的长期分离,他们对父母的关爱缺乏感受,他们内心孤独而寂寞,内心具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和自卑心理,表现为:孤僻内向、情感压抑、胆小怯懦、敏感脆弱、多疑敌意等性格特点;另一方面,由于自幼缺少来自父母的人生榜样和价值引导,使他们容易形成任性、偏执、冷漠、自私、易怒、具攻击性等不良性格和行为。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Powered by © 1998-2024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