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吉他论坛日月潭→日月谈→日月弹(聊天版 Chatting) → 香港好在哪里?
查看完整版本:香港好在哪里?
2010-3-4 22:26:04

清晰地写在垃圾桶上的几个字:“垃圾不得随意丢弃,否则将被检控”。“你如何如何,将会被检控”,则是我们在香港看到的最多“提示”。机动车不按规定停车,会被检控;今年,香港实行全面禁烟,只要是“头上有屋顶”的地方,全都不能吸烟,你如果违反,就将被检控;在地铁中不讲文明、吃东西、暴粗口,会被罚款、检控……

 

    我知道,“检控”只是威慑罢了,大多数香港市民,之所以能够非常自觉地遵守公共秩序以及规则,一方面源于文明素质,另一方面,也是源于经济学上对效率的追求——如果大家都能够遵守规则行事,那么整个社会势必也能高效运转!所以,我看到香港也有堵车的时候,但很少有内地司机隳突左右、任意加塞、乱摁喇叭的场面出现,行人过马路也大都是“红灯停、绿灯行”,即便是很繁华的路口,你也很少见到警察或者“交通协管员”在维持秩序。

 

    香港的“法治精神”,就是如此深入骨髓。我在香港看到最多的,就是秩序井然的排队:坐公交车排队、坐地铁排队、就连中午,吃完午饭的办公室文员们,回到大楼坐电梯,也会很自觉地排成“一字长蛇”,讲究个“先来后到”……但是,严格地遵守规矩,并不代表人们就不追求自由,而且,这种自由权利的行使,在某些方面还显得非常宽泛。我在香港,能够三天两头地遇到规模不等的“游行示威”,大批警察都会在附近驻点,但也就是远远地“防守”,一般轻易不过去干预。香港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更是各种声音,都能看到、听见,香港人普遍认为,“言论自由”是法治的前提,“表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一项权利。 

 

    金庸先生特别强调一点:“香港十年,****的变化,就是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所以,它能包容各种力量,在相互的有序博弈中,求得社会的平衡。”他庆幸自己能生活在香港,有这样宽容民主的气氛,这也是所有创作者,最希望获得的氛围!  

 

    香港是个典型的商业社会,我既看到住在公屋里的穷人,生活是如何艰辛,也见识了盖在半山、山顶的别墅,以及各种好车所显示出来的富人气派。但是,香港的大多数穷人,并不像内地一样,具有强烈的、所谓的“仇富心态”。我曾经问过一些在香港低收入的人:“面临贫富差距,你们有怨言吗?”大多数人的心态之好,令我惊奇。他们说:赚钱多少,一靠运,二靠命,三靠自己努力。那些住在半山的富人们,不也是大多靠自己奋斗起家的?我们之所以受穷,还是因为努力不够、或者是本事不精,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关键是,对我们这些穷人,政府是要管起来,所以,我们也饿不死,看病也有保证,香港税率又低,所以,也用不着很紧张!……

 

    看得出来,在“法治精神”指引之下的“市场经济”,由于大多数人竞争的机会是平等的。所以“不当得利”的成本很大,形成权力资本、或者裙带利益集团的几率并不大。人们何必仇富呢?况且,香港的社会福利、慈善事业非常发达,著名的“香港赛马会”,就是一个庞大的非牟利、公益慈善组织,这些慈善组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进行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缓和社会冲突,所以像内地“乞丐病死在派出所门口”这类惨剧,在香港是根本不会出现的!  

 

    当然,在香港林立的高楼和漂亮的海湾之外,我还看到一种可怕不容乐观的“高能耗与重污染”困扰着香港。广东境内的珠江,污染日益严重,处在珠江入海处的香港,也明显深受其害——我们去大屿山时,能明显看到一半的海水是深绿色、而另一半则是污浊不堪的黑色——那就是珠江与大海的区别(两会时,香港代表委员有大量提案、议案,都是关于督促内地省份加强珠江污染治理的)。而由于香港的土地有限,高楼的密集度也是越来越高,加上大多都是玻璃幕墙建筑,所以吸热强、散热慢,要依靠空调的大量使用、来调节室内温度。所以,香港绝大部分建筑物内,温度极低,办公室上班的人都要西服革履、甚至穿着毛衣,以免冻病,但一出来,则是高温不去,挥汗如雨,完全是“冰火两重天”!这种“高能耗”的建筑模式,简直就是一种恶性循环:楼越密集,散热就越大,城市温度的“热到效应”就越明显,城市温度越高,楼宇里的空调耗电量就越大……我看,内地不少城市的官员,都把香港的城市景观视作“圭臬”,纷纷打算把自己的城市“改造”成“小香港”,姑且不论,这些香港的地理、人文环境是没办法完全“拷贝”的,这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内地某些官员的心理,是多么的空虚与不自信啊!更重要的是,在追求环保节能方面,香港,实在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好的“模板”(尽管香港在厉行节能、减排的措施,已经领先内地不知其多少倍了),但遗憾的是,我们在外表的设计上,太迷恋香港了,而骨子里的精神和文化品质,香港与内地,则完全是两个世界!   

 

    曾宪梓先生,霍英东,都是在香港靠白手起家的知名人物,他们晚年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社会活动和慈善捐赠上,曾宪梓先生十几年来,向内地捐了六个多亿,要知道,对于一家制造业(领带加工)企业而言,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了!更关键的是,老先生对自己很“抠门”——甚至包括请我们吃饭,他点的菜都不贵,还要求大家必须全都吃完,不能浪费,如果实在吃不下了,他也要打包拿回去吃!……这让我联想起前几年拍摄霍英东,你实在难以想象,霍先生的办公室,又小又寒酸,他说,我们发财都不容易,都是穷苦人出身,现在勤俭一点没坏处,毕竟,公司不是我一个人的,也是社会财富嘛!

 

    这两年,随着内地“自由行”客人的持续增多,刺激了香港的旅游、商业、餐饮和各项服务业的发展,也给香港经济带来活力。香港人能说普通话的多了,他们跟内地建立交往的意识,也明显更加强烈了。但是,香港中小学的教育,目前,仍旧存在“两不靠”——“母语教育”推广了半天,最多也就是“广东话”教育,学生的普通水平话还是较差,传统上的“全英文教育”,又因为被“母语教育”政策所冲击,弄得很多学校无所适从!这也是被很多香港人所诟病的,因为,按照这个模式教育出来的大批孩子,中文可能不行,英文可能也不行,都属于“半吊子”工程。有人指出:香港人是要加强对中国的认同感,但必须探讨出更好的教育模式! 

2010-3-4 22:26:40
香港人的平静心态:“赚钱多少,一靠运,二靠命,三靠自己努力”。
Powered by © 1998-2024
Processed in 0.00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