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吉他论坛日月潭→日月谈→日月弹(聊天版 Chatting) → “集美大社”新考
查看完整版本:“集美大社”新考
2010-3-31 22:07:04

“集美大社”新考
(集美大学《陈嘉庚研究》编委 陈新杰)(相关史据为集大航院退休老人陈进步先生提供)

  多年来,有关故乡集美的各种史料的表述,或不清不全或偏颇错乱,说法不一,经进一步考证核实,将几个史实提供参考,期盼不再以讹传讹。

  “集美”与“浔尾”

  同安的西溪与东溪在大同镇汇合后向东南直奔大海,入海处的村庄叫“石浔”。石浔处于海湾的最上端,这海湾由此叫“浔江”。浔江西岸南端尽尾上的村庄称为“尽尾”或“浔尾”。“尽尾”、“浔尾”与“集美”闽南话谐音,浔尾村便雅称集美。
  “集美”何年何月启用考证已无法确定,但并非始于明朝万历7年。据同安县志记载,同安宋元时期行政区划即有“集美乡”、“集美堡”之记载。清朝雍正年后,没集美堡,而有浔尾堡、内头堡、岑头堡,此系集美堡过大,而一分为三。
  上世纪五十年代出土的集美明朝进士文瑞公之祖父母合葬墓的墓契砖记有“集美乡”。当年文瑞公之祖母叶氏去世比其祖父陈益彦晚,系明代万历7年(公元1579年),当年文瑞公乃为五岁孩童,而该时已有“集美”之称呼。上世纪九十年代集美福南堂东侧福东楼北面出土的陈振玉祖墓之墓契砖记有“集美堡”,而所记的时间是嘉靖辛丑年(公元1541年)。以上两墓契砖足以证明“集美”之启用并非原传说中明朝万历7年之后。
  1984年集美社大祖祠大修,祖翕下挖出地契砖一方。地契砖系始建奠基或大修奠安之志。该地契砖记有“集美”之地名及安放时间。安放时间没年号,但记有“癸未年”。据现存记载,大祖祠明清两朝代历次大修都不在“癸未年”,以六十年一甲子测算,该地契砖安放时间为元朝癸未年(公元1343年)。这可以告诉我们该地契砖如果还不能确凿证实集美社大祖祠始建(或民居屋改作祖祠)于元朝癸未年,那么“集美”于元朝已应用,则是无可辩驳。

    大祖祠与诰驿

  大凡闽南祖祠不是祠埕前筑有照墙(屏风墙),就是埕前开阔无阻拦,唯集美社大祖祠在埕前建有一座平屋,这平屋当今集美人仍叫其“诰驿”。“诰”,上对下告示;“驿”,传递官府文书的人换马休息住宿之地。诰驿即是古代上传下达官府文书的中转站。可集美这诰驿原先并非为作驿站而建。
  一百五十年前,两次鸦片战争,虎狼频频入侵,弱肉屡遭强食,中华民族处在垂死危亡的“尽尾”时代。国衰民弱,集美的地运、时运也都走到“尽尾”。困惑中集美先人发现自家大祖祠祠大门直对嘉禾(厦门岛)虎仔山,可祠前无照墙。为了转运,为了壮家族之威,长子孙壮志,清朝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先人便对大祖祠进行大修,在祠埕前建一座平屋。平屋起屏风作用,叫照厝。此次大修建,移居于后溪东边社的集美陈氏后裔也捐资出力回乡同向先祖表忠孝谢祖恩。同为颍川陈氏后裔的嘉禾玉屏书院(原于今厦门五中)山长陈棨霖亦前来襄助,并送来《士进》《林翰》两牌匾(文革动乱被取下焚毁)高悬于祖祠内。照厝建成后第七年,成就萌生。这一年,日本进犯台湾,进而逼清政府割让台湾,日本亡我中华的野心暴露无疑。也就在这一年,民族的救星日寇的克星,抗日战争胜利后被称为中国三大伟人之一(毛泽东、蒋介石)的陈嘉庚星下凡人间,在后尾角颍川世泽老屋降生。嘉庚公成年后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怕,鬼不怕,帝国列强面前不低头,国际财团打压不弯腰,被陈毅大元帅誉为有骨气的中国人。在抗日战争中,嘉庚公组织南侨技工建立的滇缅钢铁运输线,使中国抗日最终取得胜利(日本人在战败反思中强调),毛泽东主席称其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嘉庚公荣宗耀祖使集美美名传四海,真是壮了陈氏家族的威风,长了集美人的志气。
  嘉庚公诞生后,清廷增设兑山、集美两个递铺(每隔十里而设的驿站),集美递铺就设在这照厝,这照厝从此叫“诰驿”。诰驿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嘉庚公大修祖祠及1984年的祖祠大修时都得到维修,今为南乐及芗剧演练活动场所。

    浔尾寨与国姓井

  清朝顺治年间,郑成功的镇将陈霸(藉贯南安县)率兵进驻集美,官兵借渡头角民居“紫云堂”“蔡厝祠”而住,后移师同安丙洲,建新城寨驻扎镇守。
  清朝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郑成功的部将刘国轩(其时为郑成功之子郑经部下)在浔江尽尾的高地上筑城寨(今延平故垒遗址),镇守高集海峡,这兵寨就叫“浔尾寨”。兵寨在建时一再倒塌,后开掘护城沟,最终建成。(以上两节参照《台湾外志》),浔尾寨地处海边山头上,寨内无水源可发掘,兵寨用水只得到山脚下取。当年山脚下有百姓生活用水井(陈嘉庚童年亦饮用此井水)和农用水井,为不与民争水,兵士在山脚下自行挖掘水井。先是挖掘一口(在今南薰楼前台阶下),可水源不很好,便再挖一口(在今归来园大门前东侧)。因郑成功的姓是明朝皇帝所赐,故兵士们所挖的这两口井百姓们便叫其“国姓井”。上世纪五十年代嘉庚校主扩建集美学校对归来园前的这口加以修复,今在井栏上仍可见到“国姓井”三字。       

 

2010-4-7 12:48:57
集美大社:每年正月十五开始,来自海外新加坡陈氏族亲、台港澳乡亲以及侨眷侨属和集美大社当地群众汇聚祖厝前,用全猪全羊来祀奉先人“传灵公”——“开闽王”王审知。王审知是唐开元年间,被朝廷派到福建开发闽省的封疆大吏。宋太祖曾御赐“八闽人祖”横匾。他治理福建,特别注重开发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一带沿海。据史载,他在开发同安府时,下榻同安,亲往浔尾(今集美)嘉禾岛(今厦门)视察后,第一次提出开发海疆建海港发展海上贸易的建设性主张与措施,从而推动了福建沿海经济的开发,初步形成福州、泉州、厦门沿海线经济带为主轴的闽省开发思路。王审知整治福建数十年,功德卓著,恩泽八闽,被朝廷和百姓封为“开闽王”。在开发闽南沿海特别是同安府时,不幸染病逝于同安北辰山。宋代开始,闽南当地民众在北辰山建广利寺,并为其塑金身,封疆大吏“开闽之王”。到了明末,厦门、漳州、泉州一带不少民众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带去了王审知的座像,也带去了大陆的香火。另一部分人则沿着郑和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下南洋到了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他们也一直供奉着“开闽王”王审知。集美当时隶属同安府,陈氏乡亲在祖厝建了王审知庙,并从北辰山引来香火,尊其为“传灵公”,成为北辰山“分炉”。几百年来侨乡集美大社一直祀奉这位先人,到了1913年,海外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从南洋回故乡集美大社办学时,陈嘉庚怀念这里“开闽王”,又兴土木扩建陈氏祖厝供奉“开闽王”。据载至今,福建和台湾两地供奉开闽王的庙宇不下数千座,王审知成为闽台文化重要渊源之一,也成为海峡两岸宗教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Powered by © 1998-2024
Processed in 0.00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