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吉他论坛日月潭→日月谈→日月弹(聊天版 Chatting) → 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查看完整版本: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2010-5-1 21:54:24

走自己的路,不要只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而失去了自己!

承认标准多样性,就不会钻牛角尖

以平常心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郑晓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日本名古屋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

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评价,就是“缺乏自我认同”。一个人成年后就应该有能力回答“我是谁?”即对自己的成长历史、个性特点、人际关系、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有些国家的孩子在知识学习方面不如我们,但明显比我们的孩子成熟得早,就是因为自我认知比较早。因为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有很多选择的机会,上什么学,选什么课?高中毕业后升学还是工作,主要靠自己的选择;这样的教育持续到十七八岁,对自己的优势、劣势、兴趣所在自然会比较清楚。而我们的孩子这类问题几乎都由家长或老师决定,教学内容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孩子选择的机会非常少。很多学生临到毕业找工作了,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他们习惯于别人说什么好,就是什么好;家长认为怎么好,就怎么好。村里老百姓认为只要在省城就好,无可厚非;但你是读过研究生、见过大世面的人,结果在这个问题上的认知水平、价值判断能力和村里人完全一样,这不是很可悲吗

首先要让他把自己的苦恼说出来,“说出来”,最简捷的办法就是去找心理咨询师倾诉。李毅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冲破了一个重大的心理防线:我不那么优秀!李毅还可以去参加一些学术圈以外的社团,或到网上去和不了解自己背景的网友交流,在没有“优秀”光圈的环境中习惯于让别人把自己当平常人看待,让自己回归真实,放松身心,然后争取导师的理解,承认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需要帮助,请导师不要对自己期望值太高。只有回归真实,才会使自己解除压力。至于到了这个学段还能否转专业,那要认真评估需要承受的代价。读博期间补上这一课,对李毅将来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

 

宋京晶(中国农业大学心理教育中心副主任):

一般来讲,被“管”大的孩子,都是别人说自己好,自己才会觉得好,自我价值感很低。“小赵”们应该认真想一想自己适合做什么,自己的实力和资源在哪方面?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哪方面?不要只想满足别人的评价,只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要想想自己的人生怎样过才更有价值。别人的看法可以参考,但不要盲从。

优秀学生别人都认为他不会有问题,不该有问题:“他郁闷?我们还活不活了!”于是他自己也认为“我不能有问题,我怎么可以有问题?”一旦真的有了问题怎么办?装!装没事;自己扛,真是活得累,输不起!实在扛不下去,有些人就会崩溃——所以有些学生往往要么不出事,要么出大事。我们对他们的劝告是:别把自己当圣人,要承认我和别人一样,有问题很正常,要学会用平常心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然后实事求是地想一想,自己有多少资源,能不能承载自己的理想?尽****的努力做自己能做的,也平静地接受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现实。

面对困难,需要坚强,但简单地要求“坚强”是不够的,要心平气和地接纳自己,不怨天尤人,更要理性分析自己的条件,选择适当的目标。(

 

李庆安(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

心理学认为,错误的信念会导致错误的行为。小赵信念的错误在于他认为如果回去教书一切就到此为止了。而人生并不是静态的。1986年和我一起从云南民族大学毕业的同学大部分回到了县里,20年后,他们有的做了校长,有的做了县委书记、县长、副州长,都是当地的顶梁柱。如果小赵还想做学问,教过几年书后,既有重点大学研究生的底子,又有教育实践经验,可以再考博士。只要努力,这些路都是可行的,就业不必一步到位。当然,如果你不具备奋斗精神和能力,那么即使留在省城的小公司打工,将来也未必会有像样的出路。

优等生往往出在头脑中有一个“我必须”的概念:既然我是优等生,我就必须处处比别人强、比别人懂,别人有苦闷、困惑,我不可以也这样……心理治疗中有一种技术:问他们“你那个‘必须’有什么根据?哪条校规或其他章程规定学生干部‘必须’像神一样不能有问题?不能向别人倾诉、求教?”如果没根据,你那个观念就不能成立,就要本着“直面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的态度面对自己、面对现实。

2010-5-1 22:01:01

活在别人眼光,很累!

一个人大可不必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如果虚荣心太强总想比别人强,就会在无休无止的攀比中失去了自己,心情会越来越累,皱纹会越来越多,笑容会越来越少。我有一位大学同学,是一位市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师。为了工作,她和爱人住在租下的一室公寓里,谈到这个问题时她说:“广厦万间栖身八尺,良田万顷一日三餐”。说完她爽朗地笑了,对我启发很大。我说:“怪不得你那么年轻”!

雨果说:“比陆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胸怀!”少赚一点,少花一点,少病一点,活出自己。活着,其实就是一个体验,创造出属于自己个性的精神物质生活。

儿女,我们的生命在他们身上延续,那是多大的缘分!因此,我从不逼着儿子学习,我认为能吃书那是天生的!举例说明:我有两个大姑姐,大姑姐是书虫,从小就非常刻苦。她下面有八个弟妹,婆婆让她看孩子,她就拿着书包跑到后院奶奶家,气得婆婆有时把她的书包撇到门口的大道上。她默默地把书包捡起来,拿到别的地方再学。后来考上吉林一中,又被保送到北京工业大学,现在是中科院的研究员。而二大姑姐写得一手好字,就是不爱学习,正中婆婆心意,小学毕业就到纺织厂上了班,帮着养家糊口。一母生九子,九子九个样,现在生活的都很好!老百姓常说:哪个庙的神归哪个位。何必为了学习和孩子对立起来,学习的尖子并不一定成才,高分低能的孩子不在少数,在这方面报道的极端例子有很多。

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活出个自己就可以!

平平淡淡才是真!

2010-5-1 22:05:03

要本着清醒的头脑,面对现实,实事求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处理问题,摆脱从众的心理困境,克服盲目攀比心理。

虚荣心强的人,在思想上会不自觉地渗入自私、虚伪、欺诈等因素,虚荣的人为了表扬才去做好事,对表扬和成功沾沾自喜,甚至不惜弄虚作假。他们对自己的不足想方设法遮掩,不 喜欢也 不善于取长补短。虚荣的人外强中干,不敢袒露自己的心扉,给自己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虚荣在现实中只能满足一时,长期的虚荣会导致菲健康因素的滋生。

实际上虚荣心很强的人,他的深层心理是心虚。表面的虚荣与内心深处的心虚总是在斗争着。因此有虚荣心的人至少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心灵折磨,一是没有达到目的之前,为自己的不 如人意的现状所折磨;二是达到目的之后,为唯恐自己的真相露馅的恐惧所折磨。因此他们的心灵总是痛苦的,是没有幸福可言的。有虚荣心的人为了夸大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往往采取夸张、隐匿、欺骗、攀比、嫉妒甚至犯罪等反社会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其危害于人于己于社会都很大,个体极有必要克服虚荣心。

2010-5-1 22:15:02

《女人真虚荣》一贴的PK(转载)
虚荣和嫉妒心一样,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性格弱点。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虚荣是的矛盾,人类的特征,它很可怕,而且这可怕的范围几乎是无限的。无数事实表明,正常的社交关系,都因为虚荣而丧失了。

要想在世界上寻找个毫无虚荣心的人,如同寻找个表面毫不掩饰低劣感情的人样困难。母亲以孩子为炫耀对象,男人吹嘘比女人更有本领,富人嘲笑穷人的寒酸,可以说虚荣的圈子是整个儿的,无怪敏感的诗人要说:“虚荣,虚荣,世界上切都是虚荣!“ 虚荣的方式是多样的,正和海洋样无限,从人种、身体到眼睛、鼻头,都值得人们自夸。虚荣是种特性,它取攻势而不取守势,虚荣心,已成为人性中根深蒂固、难以根除的心理弱点。.

虚荣心就是欲望的延伸,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面,当别人用某种方式(你所认为的虚伪)对你的时候,你不应该去怨恨别人的虚伪,别人心里的想法你不知道,你应该感谢别人这样对你,既然他这样对你了,就有他的道理,说明你有他这样对你的价值。。。。你说虚伪,那什么又叫真实?你听过善意的谎言吗?你真正的懂别人吗?

青春对于女人的意义毋庸讳言,能够永远年轻永远漂亮也许就是每个女人在心底****的愿望,为了实现这小小的虚荣心,她们常常会选择一种间接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是老夫少妻的原因。这是女人的“相对论”。也许她们经不住岁月的锋刀,也许她们握不住时间的分秒,可是耗损的生命要如何显现光彩,寻寻觅觅循循,“参照物”的理论终于给了女人启发:女人老了,但是身边的男人比她还老,所以她笑了......这是一种可怜的自我安慰,骨子里透着傻傻的、凄凄的精神胜利法则。

为了自尊的活着,女人用尽各种方式不断追逐时间的脚步:她们去美容,时间在美容过程中流失;她们去打扮,时间在逛街的过程中流失;她们去理发,时间在换发型的过程中消失;她们去减肥,时间在痛苦的节食过程中消失......沉重的挫败感总是困扰着每个女人,无论多么清高的女人都会或多或少地遗传了这种基因。终于,她们在实践中找到了最一劳永逸的途径——“老夫少妻”。迄今为止,在各种方式里只有这一种是最被普遍运用的,因为它安慰了不同的女人,并让她们即使青春不再却依然可以自欺欺人地找到所谓的“自尊”,只是,只是她们在不自觉中仿佛又忽略了自尊的质地,正视生命才应该是自尊应有的姿态。现代生活方式的推进,在不同方面正努力改变着女人的境遇和观念,似乎很多的潜规则也渐渐瓦解分裂,包括“老夫少妻”。

一个现代女人,可以像男人一样在工作中找到自我,在生活中做到自立,在心里树立自尊,可是,毕竟是女人,青春永远是女人的软肋。当你爱的人说你老了的时候,恐怕再坚强的女人也会在心里哭,这是女人的虚荣心,就像男人无法忍受别人说自己像女人一样。那是怎样一种烙印,却一定要如此残忍的加铸在女人身上!才发现,原来我曾经不屑的女人的虚荣心,也早已根植进我的心里!这也许就是女人的虚荣心。。。。。。。。

Powered by © 1998-2024
Processed in 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