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吉他论坛音乐岛-鼓浪听涛(闲聊音乐 Musical Chatting) → 音乐神童莫扎特
查看完整版本:音乐神童莫扎特
2010-5-3 20:19:09


沃尔夫冈·阿马丢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诞生在奥地利萨尔茨堡,父亲是宫廷乐师小提琴家、管风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莫扎特3岁时就显出音乐天才,他时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他能轻松弹出他听过的音乐。有一次,父亲和朋友一进家,见4岁的莫扎特坐在桌旁,父亲问他在做什么,他说正在写钢琴协奏曲,他父亲急忙把谱子拿过来看,顿时激动得流泪:“你看,这里写的一切是多么正确而有含义啊!”在父亲带领下,6岁的莫扎特和10岁的姐姐安娜开始整个欧洲大陆的旅行演出,慕尼黑、法兰克福、波恩、维也纳、巴黎、伦敦、米兰、波隆那、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阿姆斯特丹……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的轰动!来到奥地利国都维也纳,皇帝请他们进宫表演。游历使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代******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器乐,结识了作曲家巴赫、马蒂尼、萨马蒂尼等,广泛的学习使他日后成为娴熟驾驭各种技法风格的大师。

神童的辉煌

在萨尔茨堡老城深处,有一条小街,叫粮食胡同。如此中国化的名字让人好奇,奥地利朋友说这是模仿北京老城给起的名字。胡同中部就是莫扎特出生的故居,现在已辟为莫扎特博物馆。在博物馆里,最引人注目的是莫扎特用过的小提琴和古钢琴。在这把数代家传、超过400年历史的小提琴面前,人们仿佛看到,年幼的莫扎特正在父亲的指教下勤奋地习奏。


莫扎特从3岁时就显示出了非凡的音乐天才,他时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4岁时,莫扎特就坐在桌旁写写划划,父亲问他在写什么,他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当他父亲把写有五线谱的纸拿过来看时,激动得流出了眼泪。我们看到,莫扎特最早的手稿字迹清楚,小蝌蚪般的五线谱漂亮地跳跃在纸面上。


古钢琴边的解说词写道:不到6岁的莫扎特就掌握了钢琴弹奏技术,并且经常与姐姐一起联奏。1762年秋天,莫扎特的父亲带莫扎特和姐姐南涅尔来到维也纳。在皇宫里,莫扎特姐弟俩或单独演奏或四手联弹,并根据别人所给的主题作即兴演奏;有人还用布蒙上琴键,让莫扎特演奏复杂的曲子。惊人的技巧同孩子的纯朴天真结合在一起,让所有人感动不已。


1763年11月,莫扎特和家人又来到巴黎。在巴黎,他听了许多名演奏家的演奏,还听了不少交响音乐会、教会合唱及管风琴音乐会。面对一个崭新的文化环境,莫扎特尽情地汲取着养料。他成功地举行了两次公开音乐会,并成为巴黎上流社会最引人注目的形象,尤其受到宫廷的宠爱,甚至在新年的时候准许他站在国王的桌子边,这对音乐家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荣誉。在巴黎期间,莫扎特还创作了不少音乐作品,并在那里出版了最初的四首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这时候,他才7岁。


莫扎特1764年4月来到英国,英国的听众对他抱有极大的兴趣,他们让他演奏当时最难的新作品,并且根据固定的低音即兴创作曲调;还安排他给歌唱家和演奏家作即兴伴奏。由于受巴赫的影响,莫扎特逐渐把作曲看作生活中最快活的事情,除了开音乐会和接待客人,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倾注在音乐创作上。他不但创作古钢琴、小提琴等室内乐,而且还着手交响乐的创作。在他父亲卧床生病的时候,莫扎特竟连续创作了三部交响乐。在伦敦,他出版了六首古钢琴和小提琴奏鸣曲、三部交响乐及一部包括43首小型作品的曲集。当他离开英国的时候,已经成为一名作曲神童。


1769年年底,父亲带着莫扎特前往意大利。这之前,对于莫扎特的传闻早已在意大利音乐爱好者中间流传。莫扎特准备在教堂演奏管风琴的消息一经传出,听众纷至沓来,以致堵住了通往教堂的道路。意大利人几乎把他们对音乐的崇拜心情都倾注到了这位13岁的神童身上。在意大利整个演出期间,莫扎特同时也吮吸着意大利歌剧的精华,意大利的音乐文化深深地印在他的记忆里。有一次,他在教堂内听了作曲家格里戈里奥·阿利格利著名的多声部合唱《赞美歌》后,竟凭记忆写出了全部多声合唱的总谱。莫扎特的天才使罗马教皇深受感动,并授予他“金距轮”奖章,1770年8月,14岁的莫扎特又获“少年院士”称号。


巨匠的不幸与潦倒

莫扎特一生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数百部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看着博物馆内收藏的莫扎特手稿、100卷《莫扎特全集》及各国出版的莫扎特作曲集,用“震惊”和“难以想像”来形容绝不为过。因为莫扎特仅仅活了35岁,而且是在充满坎坷和病痛中度过的,却给世人留下了如此辉煌的文化遗产。


据史料记载,当莫扎特开始真正认识人生的时候,却被禁锢在大主教阴影之下。他没有自由,没有欢乐,更听不到观众热烈的喝彩声。大主教对莫扎特的天才以及他获得的荣誉,嫉恨万分,企图摧毁这位天才的意志,使他变成一名驯服的仆人。莫扎特忍受着痛苦,因为他深知万一与主教决裂,其结果便是父亲的解雇和家人的挨饿。


1777年9月,生活出现了转机,大主教同意莫扎特外出度假。莫扎特在母亲的陪同下终于再次踏上旅行演出的道路。次年,莫扎特和母亲一起来到巴黎,他们住在一个破烂的小旅社里,生活十分艰苦。当年的神童似乎已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他到处寻找往日的朋友,但朋友都以冷淡的态度对待他。莫扎特感到灰心丧气。最不幸的是,由于天气闷热和营养不良,他母亲得了重病,一直卧床不起,莫扎持四处求医仍无济于事。母亲撒手人寰,剩下莫扎持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生活。

莫扎特被迫返回家乡萨尔茨堡,重新置于大主教魔掌之下。大主教规定他不能私自演出,不能随便离开本地,也不能随便为他人创作音乐,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监视。这期间,父亲因为年迈而变得孤辟而固执,不能再给莫扎特任何精神上的安慰,这更加深了莫扎特内心的痛苦。莫扎特对自己所处的奴仆生活越来越厌烦,他憎恨大主教,厌倦乐师的工作,终于有一次在备受侮辱后与大主教彻底决裂。他给父亲写信说:“粗暴无礼和残酷地对待我,强迫我扫地、收拾房间,只付给很可怜的一点钱。我不能再忍受这一切了。”


1781年,莫扎特只身来到维也纳。然而,奥皇从未打算让莫扎特进入宫廷音乐生活,更无给他任职的想法。这除了官方的偏见以外,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奥地利的宫廷音乐生活被一些接近王室的乐师所把持,他们害怕莫扎特的天才会冲击他们的地位,于是千方百计阻止莫扎特进入宫廷。在这些人中,对莫扎特最恶毒的要数作曲家萨尔耶利,他施展各种手段不让莫扎特进入宫廷音乐的圈子。虽然莫扎特并不在乎这位卑鄙者的所作所为,但后来他还是痛苦地称萨尔耶利是他一生中的恶魔。


爱情与早逝

莫扎特死于1791年12月4日,时年35岁,可谓英年早逝。对他的死因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早期曾有一种说法他是被萨尔耶利谋杀的,但历史学家们已经推翻了这种猜测,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他死于疾病,但是死于何病也无从考究。萨尔茨堡莫扎特纪念委员会的波路迪尔女士说,由于莫扎特葬在何处已不知晓,就连头发也没有保留下来,所以只能估计莫扎特可能死于性病,因为,莫扎特生前曾与不少女子有染,个人生活相当混乱。


谈到莫扎特的家庭,波路迪尔表示,莫扎特的夫人康斯坦齐亚·韦伯尔相当漂亮,但她并不是莫扎特的初恋情人。莫扎特的初恋情人是比他年长的阿罗伊齐亚·韦伯尔。1777年,莫扎特在德国曼海姆遇上了平生第一位恋人——年轻的女歌唱家阿罗伊齐亚·韦伯尔,强烈的爱情使他马上为阿罗伊齐亚创作了一首非常优美的咏叹调,还写了一首《e小调小提琴奏鸣曲》,倾注了对她的感情。爱情生活使莫扎特想放弃在德国的演出,他甚至想带着阿罗伊齐亚去意大利旅行。这一切遭到他父母的反对,再加上没有收入,莫扎特不得不含泪告别自己的恋人,去巴黎寻找新的机会。


在巴黎,母亲的去世对莫扎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父命之下,莫扎特决定返回萨尔茨堡。在回家的途中,他念念不忘阿罗伊齐亚,但是,当他在慕尼黑歌剧院重新见到她时,却遭到了冷眼相待,莫扎特怀着痛苦的心情回到了萨尔茨堡。


1781年,27岁的莫扎特来到维也纳,他意外地与韦伯尔一家相遇。当年他热恋的阿罗伊齐亚,现在已是大名鼎鼎的歌剧演员,几年前已经嫁给宫廷艺术家朗格。老韦伯尔已去世,韦伯尔夫人带着三个女儿住在一起。凭着当年的友情,莫扎特被请到韦伯尔家居住,有她们帮助自然减轻了不少家务烦恼,更重要的是,韦伯尔姐妹对他的温情完全弥补了他远离家庭的痛苦。由于频繁的感情交流,莫扎特对阿罗伊齐亚的妹妹、18岁的康斯坦齐亚产生了爱情,康斯坦齐亚也非常爱他,莫扎特不顾父亲的反对,于1782年8月4日与她结婚。


婚后,随着孩子的不断出生,莫扎特为了一家大小的生存疲于奔命,生活的无规律,使他的身体迅速变坏。1791年初,莫扎特受维也纳剧院的委托,创作歌剧《魔笛》。在创作《魔笛》的同时,莫扎特又接受了另一部巨作《安魂曲》的创作。这两部作品是在极困苦的境况下创作的。1791年9月30日,《魔笛》在维也纳首次上演,这是对作曲家逝世前最后的一次安慰。重病的莫扎特当时写道:“我还没有享尽我的才华,就要告别人世,生活那么美好,但人无法改变命运。谁也无法测定自己的日子有多长,那就听天由命吧,让上帝安排命运,这就是我的挽歌。”1791年12月4日夜晚,莫扎特处在弥留之际,他妻子的妹妹苏菲在他床边,她说:“莫扎特在生命最后一刻,还由嘴来模仿《安魂曲》,我听见了。”


莫扎特离开了人世,他被埋葬在穷人的公墓里,由于他妻子病重,下葬时没有一个亲人在旁。两个星期后,他的妻子再去墓地时,已找不到莫扎特葬在何处。莫扎特夫妇共育有6个孩子,只有两个儿子长大成人,但都终身未娶,没有子嗣。

2010-5-3 20:23:06

《莫扎特之魂》——时代心理症性格反映

赵鑫珊、周玉明/著

从大文化背景去鸟瞰莫扎特音乐

呈建筑式对称美的莫扎特音乐
——欧洲古典建筑与莫扎特音乐

(四)时代心理症性格反映

莫扎特比贝多芬只大14岁,但两个人同巴洛克、洛可可的建筑风格的距离却很不相同。莫扎特离它很近,贝多芬离它很远。究其原因是时代变化所使然。

莫扎特没有活到19世纪,贝多芬则在19世纪活了27年。1806年贝多芬写下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比莫扎特写小提琴协奏曲要晚31年。这期间,欧洲的时代精神发生了多大变化啊!这就好比1964年中国大陆的乐坛同1995年乐坛的距离。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变化对音乐的影响是很有力的,不可抗拒的。

在19世纪浪漫派作曲家们的眼睛里个个都喷射出反抗的怒火,个个都跟人生、世界的原(元)结构过不去。莫扎特比他们先来到这个世界,生活在一个比较祥和、比较客观、比较冷静的世纪。早年,他只想在自己的曲子里营造出一种心旷神怡的优美氛围,而不打算用自己的音乐去陈述什么有关天地人神四重结构的哲理。

在贝多芬身上,人同世界的冲突比莫扎特更为激烈,复杂。因此从贝多芬音乐中便流露出了更多的“力”。而莫扎特只有到了临死前的三、四年,才在他的乐曲中透出人同世界相抗争的“力”。——当然,不论是贝多芬还是莫扎特,“力”都是为了最后求得“和”,求得缓解、缓和,求得高层次的搏斗、抗争后的“和”:“不识天地心,徒然怨风雨。”

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还有巴洛克和洛可可语言的痕迹。它没有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那种交响性建筑结构的紧张和戏剧性冲突——这是19世纪初欧洲人同世界、同自己的冲突。——是的,我们内在的冲突(Our lnner Conflicts);人同自己过不去;人同世界过不去;人的自我挣扎;以及人反抗自我(ManAgainst Himself)这些永恒主题,必然会造就更丰富、更深刻的文学艺术作品。

正是这些主题构成了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灵魂状态,所以我们觉得它离我们很近很近。

直到今天,肯定还有21世纪,人反抗自我,人同自己过不去,人同世界、同上帝(造物主)过不去,人同人性相遭遇,以及人的内在冲突等等依旧是我们时代的迫切课题,依旧是我们的基本焦虑,当然也是我们时代的心理症性格(The Neurotic Person- ality of our Time)。

我们都想找到自我,变为自我。在人性的发展中,我们都想结伴同行。于是我们同莫扎特、贝多芬……在一起。当然,各找各的伴。结伴同行是人性的需要。今天的千百万年轻人则多半喜欢找流行歌手,找刺耳的幻觉摇滚乐。电子音乐的新技术迎来了不同风格的摇滚。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艺术在本质上都是那个时代心理症性格的反映。莫扎特的曲子又何尝不是?当然,他的第一、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追求过多的装饰,而第三、第四、第五则是去掉了多余装饰后的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艺术的精华。莫扎特音乐越往后,越到晚期,他反抗自我、反抗世界和自我挣扎的成份就越多,境界就越高,震撼我们心灵的力量也越大。

在他早期写的小步舞曲、小夜曲和钢琴协奏曲……里,我们就很难找到 人反抗自我、反抗世界和与世界冲突的声音。这样的作品必然是浅薄的。不过就世界观的成熟程度而言,莫扎特15岁的水平,西方其他作曲家要在30岁才能达到。莫扎特是独一无二的早熟。

人的最后命运和结局都是人与人性相遭遇。这时候我们的心境只有陷入根本的茫然和惆怅。

我们想在这里再重复一遍:艺术作品的极至是教人产生根本的惆怅。否则就不是第一流的艺术。——这一准则最适合建筑和音乐,哪怕是一幢乡村小别墅,或一首歌曲,其心理效果必然就是如此。

谁能否认莫扎特的最后几部交响曲的整体结构不是令听众惆怅不已的宏伟建筑呢?它的弱奏如同冬天刚过,从潮湿的、刚解冻不久的泥土里透出早春的气息;它的强奏则像是海上生风暴时的闪电雷鸣……于是我们只有惆怅,慨叹:“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莫扎特的曲子同一座优美的古典主义建筑在我们心中所激起的感官印象基本上是相同的。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当是感官生理学、心理学和哲学的重大课题。然而我们确信,关于人,关于大自然,关于造物主,不是什么都有个最后答案的。当我们不能言说的时候,我们只有沉默,只有敬畏,只有目瞪口呆……

最后作为本章的总结,我们只想说:莫扎特不像贝多芬,贝多芬是位刻意用音响进行哲学思考的作曲家,莫扎特则更多的是靠直觉,靠感觉来表述自己的内心对阳光、月光和星光底下的世界人生的种种印象。即便是对死亡,他也要用舌尖去品尝。

2010-5-5 9:00:57

天妒英才——莫扎特

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出身于萨尔兹堡宫廷乐师家庭,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六岁即创作了一首小步舞曲,并在欧洲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被誉为“神童”。1773年任萨尔兹堡大主教宫廷乐师,1781年不满主教对他的严厉管束而愤然辞职,来到维也纳,走上了艰难的自由音乐家道路。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着他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并迸发出在巨大社会压力下的明快、乐观情绪。他广泛采用各种乐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奥、意等国的民族音乐和欧洲的传统音乐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赋予它们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形式,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其创作手法新颖,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发挥了复调音乐的积极作用,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创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诱逃》、《魔笛》等著名歌剧,使歌剧成为具有市民特点的新体裁。并作有大量交响曲、协奏曲、钢琴曲和室内乐重奏。

[ 音乐神童 ]

一、旷世奇才
莫扎特学起音乐来就如同别的婴儿学说话一样发自天然。他有一个姐姐叫玛丽安娜(Marianne)。当沃尔夫冈刚会走路时,在父亲给小玛丽安娜上音乐课的时侯,他就听着。然后他蹒跚着走到拨弦古钢琴那里把教材从头到尾弹得一点不差。到他四岁时,他不仅能弹拨弦古钢琴,而且开始写作小巧的小步舞曲,甚至为乐队写一部协奏曲。在任何人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他得到了一把小型的小提琴并且学着拉它。有一天,当他的父亲和三个朋友正在花园的凉亭里弹奏一部弦乐四重奏时,小沃尔夫冈把那第二小提琴分部一点不错地拉了出来!他们都大为惊讶,看着他同样把那第一小提琴分部拉完。

二、音乐旅行
起初,莫扎特的父亲把两个孩子带到德国的音乐城市慕尼黑。在那里,他们使所有的人都高兴得发狂。他们在德国和奥地利的每一个市镇停下来,在贵族们的宫殿里开音乐会。在一个寺院里,孩子们在管风琴上以娴熟的技能使那些善良的修道士们大惊失色,因为他们过去从来也没有试过这个乐器。不久他们就都被邀请到公爵和王子们的家里演奏。后来,他们渴望已久的时刻来到了:他们接到命令,到皇帝的宫殿里去演出。孩子们在皇帝和皇后以及他们的整个宫廷面前演奏。小沃尔夫冈被要求经过各种不同的测验:他视谱演奏了宫廷作曲家一首难弹的协奏曲,那作曲家为他翻着乐谱;他在它的主题之上的即兴演奏同样出色;他用一个手指弹琴,又在蒙着一块布的键盘上弹奏。最后,皇帝称他是一个小魔术家。皇后送给每个孩子一个钻石指环,给玛丽安娜一件白色丝绸服装,给沃尔夫冈一件镶着宽金边的淡紫色的丝绸服装。

三、周游列国
莫扎特全家乘坐公共马车在德国、法国、英国和荷兰旅行了三年。每到一个有一位公爵或王子掌管宫廷的地方,他们都停下来开音乐会。那些贵族夫人们对这个小男孩宠爱得这样厉害,以致父亲给一位朋友写信说:他真希望她们给这孩子的金币象她们给他的亲吻一样多。一位英国评论家写道:“这个孩子出于本能懂得的音乐比许多大教堂教师钻研了一辈子所学的还多。”当莫扎特全家回到萨尔兹堡的时候,他们带的许多有装饰图案的精细纺织品、披巾、绸缎、鼻烟盒、戒指和其它礼物足够开一个铺子的,但却没有多少钱。他们在音乐会上挣来的钱都在旅途中花光了。

四、意大利之行
他的父亲不久就意识到:假如让这孩子在萨尔兹堡呆太长时间的话,他很快就会被世人忘记。于是他又计划了一次旅行演出,这次是去意大利——一个当时在音乐上非常重要的国家。那时,意大利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的歌剧院,它的歌剧、作曲家和歌唱家在全世界都很吃香,往往挤占了当地音乐家们的工作。父亲认为假如沃尔夫冈能够在意大利赢得名誉的话,他在世上的道路就容易走了。父子二人开始了在意大利各城市的旅行演出,它自始至终都是一项胜利凯旋。富有的夫人们把各种礼物倾泻到他身上,人们委托他为米兰的大歌剧院写歌剧。在拿波里,他的演奏使单纯的老百姓吃惊得以为他的钻石戒指一定有魔术,要求把它脱下来看看。在罗马,他们在复活节的前一周到西斯廷大教堂去听一个圣乐作品。合唱班对乐谱戒备森严,从来都不准许别人把它抄下来。沃尔夫冈回到自己房间里,仅凭记忆就把它写出来了!

[ 短暂的一生 ]

一、初恋
德国著名音乐家韦伯有四个漂亮的女儿,莫扎特曾爱上了阿洛伊西亚(Aloysia)这个有着美妙的女高音嗓子的十五岁的女孩子。父亲因为怕儿子在找到一个好职位以前就结婚而惊恐不安,他写信催促年轻人到巴黎去试试他的运气。象一个顺从惯了的儿子那样,沃尔夫冈与阿洛伊西亚洒泪而别,失望而忧伤地到巴黎去了。几年之后,失意的莫扎特伤心地转回家乡。他在路上拜访了韦伯,发现那漂亮而感情易变的阿洛伊西亚已经变了心,对他相当冷淡。

二、婚姻
莫扎特到维也纳这个大都市去寻找他的幸运。他的老朋友韦伯一家都在那里。阿洛伊西亚已经成为维也纳歌剧院工资最高的歌唱家,但是她这时已经嫁给一个名叫朗格的演员。莫扎特再一次堕入情网,这一次是同阿洛伊西亚的妹妹——那个愉快的、黑眼睛的康斯坦斯(Constance),她也欣然接受了他的爱情。莫扎特的父亲还是反对他在没有稳定收入的时候就结婚。而康斯坦斯的监护人却又拒绝让莫扎特见她,除非他签署一个文件,答应和她结婚。康斯坦斯一见到这份文件立即把它撕碎,“亲爱的莫扎特,我不需要任何书面的诺言,我相信你的话。”在经过许多麻烦事之后,他们终于结婚了。过了一天,他们收到一封信,里面写着父亲老莫扎特的祝福。象故事书里面的情人一样,他们经过好的时光和坏的时光,互相间都很快乐。康斯坦斯象《天方夜谭》里的公主一样,有讲各种逗人笑的故事的窍门,而且在穷困和身体不好的时候也从来不曾失去她愉快的心情;而莫扎特呢,他经常把所有的一切借给或送给任何看上去需要帮助的陌生人。三、艰难时世莫扎特是不靠一个教堂或宫廷的职位而能辛苦地挣一点钱勉强糊口的第一批音乐家中的一个—而那是多么穷困而毫无保障的生活呀!为了能收点学费,他真希望每个学生都来他这儿上音乐课。他每星期在自己房间里开室内音乐会。为此,他创作了一些人们从未写过的最好听的奏鸣曲、四重奏和三重奏。在别的时候,他就租一个音乐厅,雇一个管弦乐队为热切地预订票的维也纳贵族老爷和夫人们演出他最新创作的交响曲。正如父亲所料,二十六岁的莫扎特成家之后,生活非常贫困。有了子女之后,更是难以糊口,全家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为了改变这种处境,莫扎特经常饿着肚子,拖着疲惫的身躯举行长时间、超负荷的音乐演奏会,然而却挣不到几个钱,所得到的只是一些戒指、表和鼻烟壶等既不能吃,又不能当钱使的礼品。莫扎特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把这些东西送进当铺,换得一点钱,让全家人吃上一顿饱饭。

四、萨里埃利
他的****敌人是皇帝的宫廷音乐指导,一个名叫萨里埃利(Salieri)的意大利人——一个有学问但却并不伟大的作曲家。他是皇帝的大宠臣,使用了他的一切影响来把莫扎特压下去。甚至当莫扎特被推荐做伊利莎白公主的音乐教师时,萨里埃利也设法把这位置给了别人。

五、莫扎特和海顿的友情
莫扎特在同时代所有的音乐家中唯一的真诚朋友是他们之中最伟大的、善良的海顿老爸爸。 海顿过分忙于尽他自己在埃斯特哈齐庄园中的职责,以致不能对莫扎特有多少帮助。可是,当他在维也纳的时候,他常常在莫扎特家里举行的室内乐音乐会上拉小提琴。一次,就在这种场合,他对莫扎特的父亲说:“我真心地告诉你,我不得不承认你的儿子是我曾经见过的最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的交响曲在曲式上比海顿在艾斯特哈济写的那些更完整,并且在不同乐器的使用上更加丰富多采。海顿的交响曲是为他在艾斯特哈齐所有的那种大多数是弦乐器的管弦乐队写的,而莫扎特带头使用木管乐器,特别是单簧管。海顿不但不妒忌他,而且非常赞赏莫扎特的作品。他自己后来在伦敦写的 交响曲表明,他从这个年轻的音乐家那里学习了不少东西。莫扎特深深地热爱着这位长辈。当海顿要动身到伦敦去的时候,他说:“啊!老爸爸,你已老得不能再到世界上去了,而且你懂的语言太少了。”海顿回答:“我的语言(音乐)是全世界都懂得的。”莫扎特只得含泪向他告别,说他们永远不会再相会了。他的担心真的变成了现实:海顿从伦敦安然返回,但他发现他的年轻朋友已经死去了。

六、没有墓碑的伟人
年仅三十五岁的莫扎特死后,葬于一个没有墓碑的穷人公墓。下葬那日,是一个风雪之夜。 当时莫扎特的妻子正在重病之中,因此竟没有一个亲属在场。这一公墓,每几十年就要彻底翻挖一次,因此一代音乐伟人,就这样不知所终了。

[ 美妙的“纯音乐” ]

一、朴素的自然流露
在本世纪,有人做过这样一项实验:把数十位古今音乐名家的作品的录音,放给美洲的印第安土著们欣赏。结果发现,在最受欢迎的乐曲中,大多为莫扎特的作品。由此可见,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反映出人类对美的最原始、最朴素的追求,无怪乎后来的很多乐评家称莫扎特的音乐为不含任何杂质的“纯音乐”。

二、“伟大,莫扎特!”
1786年5月,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首次演出。剧院里挤满了人,观众情绪的热烈是前所未有的。在观众的要求下,有些分曲唱了两次,第三幕伯爵夫人和苏姗娜的小二重唱唱了三次。演出在无限期地延长,出席观剧的奥地利皇帝约瑟夫第二不得不下令禁止“再来一个”。在这次演出中同时扮演音乐教师巴西利奥和法官库尔济奥的爱尔兰男高音歌手凯利(1762-1826),在《回忆录》中叙述这次不平凡的演出说:“莫扎特和他的《费加罗的婚礼》所获得的彻底成功,是史无前例的。座无虚席的观众都是亲眼目睹的人,甚至第一次和乐队一起的预演,也激起了巨大的热情。当扮演费加罗的意大利男低音歌手贝努契(1745—1824)用宏大的嗓音唱到费加罗的咏叹调时,象一阵闪电一般激起了强烈的反应,台上的全体演员和全体乐队队员,不约而同地大叫‘好呀,好呀,大师!伟大,伟大,莫扎特!’我想乐队队员们从没有停止过用弓敲着谱架子喝采。而莫扎特呢,我永远忘不了他那副激动的神情。他神采飞扬,脸上泛起天才的红光——这是难于用文字来形容的,只好让画家用他的生花妙笔来刻划了。”

三、一语成谶安魂曲
1791年7月,正当莫扎特支撑着日趋衰弱的身体,忙于写作歌剧《魔笛》的音乐时,一位脸色阴沉、身穿灰衣的不速之客,为一个无名的主顾来向莫扎特定制一首《追思曲》(又译《镇魂曲》或《安魂曲》),代价是五十金币(一说一百金币)。莫扎特接受了他的委托,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星期中,他苦思焦虑地从事于《追思曲》的创作。他感到这个神秘的使命是一种不祥之兆。有一次,他突然谈论起死亡来。他含着眼泪说,他是为自己写作《追思曲》。接着又说:“我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我深信有人在毒害我,我不能摆脱这个想法。”(后来长期流传着一种传说:同时代的意大利作曲家萨里埃利因为妒忌莫扎特的天才而毒死了他。)11月,莫扎特的身体已经虚弱不堪,时时躺倒在床,但还是在为《追思曲》的写作操心。12月4日,莫扎特叫人把谱子拿到床上,勉强支持着,写了《热泪盈眶》(《追思曲》的第七曲)的第一段,并试唱着女低音声部,他的妻弟霍弗唱男高音,剧院歌手沙克和革尔唱女高音和男低音,四人合唱了《热泪盈眶》的开头一段。这是《追思曲》中最哀惋动人的一段,表现了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莫扎特唱到这里,突然感到他已经不可能写完这部作品,他抛开了谱子痛哭起来。晚上,莫扎特的学生苏斯迈尔(1766—1803)来到,莫扎特对他讲了写作《追思曲》的一些想法。莫扎特死后,没有写完的《追思曲》的最后三乐章(《三圣》、《祝福》和《神的羔羊》),就是由他完成的。在这生命的最后一天里,《追思曲》的写作始终占据着莫扎特的心,他甚至在假寐的时候也鼓起了双颊,在模仿大鼓。到了午夜时,他突然坐起来,目不转睛地凝视着;然后把头转向一边,躺下睡着了。12月5日凌晨一时,莫扎特溘然长逝。莫扎特死后查明,向他定制《追思曲》的灰衣人,是瓦尔茨格伯爵的管家罗伊特盖布。这位伯爵是一个庸碌无能而虚荣心很强的音乐爱好者,为了夸耀自己的才能,常常在家里演奏别人代笔的乐曲,冒称是自己的作品。这回新死了妻子,他又故态复萌,忽然想起请莫扎特写一部《追思曲》,冒充是他自己的悼亡作品,准备在为妻子举行葬礼时演唱。莫扎特怀着死亡的预感写作这部《追思曲》,不料“为自己写作”的话成为谶语;而这首没有写完的“天鹅之歌”,也就成了莫扎特天才的绝笔。

四、并非“信手拈来”
莫扎特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创作出大量的作品。有人估算过,即使一位熟练的抄谱能手,要想抄下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也必须日夜不停地抄上几年。莫扎特的最后一部作品为编号“K626”的《安魂曲》,但“K626”这一数字还将不断被改写,因为他生前流失的一些作品,在近些年常常被“发掘出来”。如此旺盛的创作力,使后人产生这样一种印象,即莫扎特作曲时一定是洋洋洒洒、下笔千言,全不费工夫。但事实并非如此。后人曾发现莫扎特的作曲草稿,其数量是成堆的。往往一首名曲的开头,他就要拟定好几种方案,再从中筛选。莫扎特作曲时常常需要钢琴,但穷困的他是买不起钢琴的。因此他常常为了作曲而跑到朋友家去,借钢琴一用。莫扎特本人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自己作曲的“秘诀”:“没有哪个音乐家比我更用功了。你举不出有哪位大音乐家的作品,是我不曾反复辛勤钻研过的。”

Powered by © 1998-2024
Processed in 0.00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