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吉他论坛音乐岛-鼓浪听涛(闲聊音乐 Musical Chatting) → 海顿老爹
查看完整版本:海顿老爹
2010-5-5 9:11:39

“海顿老爹”平和的喜悦值得今人品赏。

海顿,奥地利作曲家,确立了“弦乐四重奏”和古典“交响曲”的结构形式,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以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进行配器,为近代交响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被人们尊称为“交响曲之父”。他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莫扎特亲切地称他为“海顿老爹”,“乐圣”贝多芬则是他的学生。

在每件音乐作品的手稿开头,他总是写上“以上帝之名”,结尾处签上“荣耀归于上帝”。喜好田野、森林、钓鱼和打猎的海顿,其音乐语言朴素简洁、明朗乐观。与同一时期困顿而终的莫扎特、贝多芬不同,海顿一生大部分时间为宫廷服务,衣食无忧,虽然年幼时也经历过困苦,但日后的优越境遇让他更珍惜当下。他爱好日常生活中的亲切题材,长于表现人类朴实的感情和乐观的信念,而不喜欢表现复杂的内心冲突。

海顿的第一任妻子凯勒体魄强壮、性格暴躁,常把丈夫用大量心血创作的手稿随便包糖果、制点心盒。在长达30年之久的宫廷音乐仆役生活之中,每天需脸搽香粉上班的他以少有的好脾气忍受诸多繁复的礼节。他曾感叹“几乎没有人类和自己在一起”,但同时又感恩于自己平静自由的创作空间。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在评论海顿时这样讲道:“他一生追求平静安逸的生活和力图保持受人敬爱的地位,所以被看作唯命是从、卑躬屈节的人。”沪上乐评人刘恩惠曾说,一生大多数时间依附于贵族的海顿,在中国的乐迷并不多,但是他那种“平和的喜悦”尤其值得今天的都市人品赏。确实当贝多芬﹑莫扎特成为一个个传奇的时候,海顿老爹始终都在我们都市人的身边,有着普通生活的烦恼,忍受着种种生活所带来的痛苦,没有大起大落,没有英雄式的抗争,他淡定而又从容地行走在音乐和生活之中,不忧不惧,平和而满怀喜悦。

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自幼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1761年在埃斯特哈齐公爵家里当乐长,工作极繁重,地位却很低下。但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至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后两次去伦敦旅行,写了十二部《伦敦交响乐》,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从此名震全欧。他的创作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他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音乐旋律丰富,经常流露出纯朴开朗的乡间气息。在四重奏创作中,常用“说话的原则”,即把各部的主题彼此象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此外,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着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海顿还是现德国国歌的作者。

一、忠君爱国的心声
1791至1795年间,海顿两次去英国伦敦。他受英国国歌《神佑我王》的启发,很想写一首奥地利国歌,以表达他对王室和祖国的忠心。1796年奥地利对法作战,更激发了他写作国歌豪情。海顿的朋友斯维吞把他的想法告诉了当时的奥地利首相沙劳,沙劳命诗人豪什卡写了“上帝保佑法兰茨皇帝”的歌词。海顿在1797年1月把它谱成了四部合唱的歌曲,其旋律是以一首克罗地亚民歌为基础的。1797年2月12日是奥地利国王法兰茨的生日,这首国歌在维也纳国家剧院和各地的大剧院同时演唱。海顿在这一年晚些时候所作的《C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6之3)中,又把这首国歌的曲调,用作第二乐章变奏曲的主题,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为《皇帝四重奏》。海顿在他的垂暮之年,特别是在法国军队炮轰维也纳城的日子里,常常满怀深情地在钢琴上演奏这首歌曲,从中得到安慰,可见他对这首国歌的挚爱。如今,这首庄严的国歌已不再属于奥地利了,而成为德国的国歌。

二、剃刀换得四重奏
1787年11月,伦敦出版商勃兰德到维也纳拜访海顿。那时海顿还住在埃斯特哈茨,勃兰德就赶到那里去见他。当时海顿正在刮胡子,因为剃刀不好用而大发牢骚,声言愿意用自己最好的四重奏换一把好剃刀。勃兰德闻言,当即赶回寓所,取来他自己的剃刀送给海顿,换得了海顿新写的一部弦乐四重奏——f小调,作品55之2,世称《剃刀四重奏曲》。

三、白发老人
1806年,74岁的海顿还写了一部未完成的弦乐四重奏。写完行板和小步舞曲两个乐章后,
他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写完这部四重奏,于是就用他的合唱曲《白发老人》开头几小节的曲调做为结束:“精力一去不复返,我已经衰老! ”他对友人说:“这是我最后的儿子,和我还是很相象的。”

Powered by © 1998-2024
Processed in 0.00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