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吉他论坛音乐岛-鼓浪听涛(闲聊音乐 Musical Chatting) → 守旧的勃拉姆斯
查看完整版本:守旧的勃拉姆斯
2010-5-5 9:17:23


早年 
勃拉姆斯的父亲,约翰·雅克波·勃拉姆斯(Johann Jakob Brahms),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Schleswig-Holstein)来到汉堡(Hamburg),寻找城市音乐家的工作。他精通几种乐器,却发现工作中多是演奏法国圆号(horn)和低音提琴(double bass)。 他娶了比自己大17岁的缝纫女工Johanna Henrika Christiane Nissen为妻。最初,他们住在城市码头附近的 Gängeviertel街区, 六个月后搬到Dammtorwall的一所小房子,位于汉堡城北边的内阿尔斯特湖(Inner Alster)。

约翰·雅克波给予儿子最初的音乐训练。勃拉姆斯七岁起跟随奥拓·弗里德里希·威利巴尔德·克塞尔(Otto Friedrich Willibald Cossel)学习钢琴。他显示出最初的潜力(他的弟弟弗里兹Fritz也成为一名钢琴家),还在餐馆和剧院弹奏并且教别人练琴以补贴家用。勃拉姆斯十几岁出头的时候被迫在酒吧妓院弹琴,这里面有长长的故事可讲;最近研究勃拉姆斯的学者库尔特·霍夫曼(Kurt Hoffman)提出这些传说都是假的。但这些事情显然是勃拉姆斯自己讲述的,不管怎样,霍夫曼的观点值得怀疑。  

勃拉姆斯也学过一段时间大提琴(cello),但是随着老师携带他的琴潜逃而中止。 在跟着奥拓·克塞尔进行最初的钢琴学习后,他又师从Eduard Marxsen,此人曾在维也纳受教于Ignaz Seyfried(莫扎特Mozart的学生)和Carl von Bocklet(舒伯特Schubert的密友)。年轻的勃拉姆斯在汉堡举行过一些公开的音乐会,但是直到19岁进行一场音乐旅行之前他作为钢琴家都没有什么名气。随后,他经常参与自己作品的演奏,无论独奏、伴奏还是作为室内乐的一员。他是自己的作品1859年第一钢琴协奏曲和1881年第二钢琴协奏曲的首演者。十几岁出头就开始指挥合唱团,他最后成为技艺精湛的合唱与管弦乐队指挥。

与约阿希姆和李斯特会面。勃拉姆斯很早就开始创作,但随后就销毁了大多数早期作品的乐稿;比如Marxsen的朋友和学生Louise Japha,就记录过勃拉姆斯11岁时曾演奏或临时准备过的一首钢琴奏鸣曲。他的作品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直到1853年4、5月间为匈牙利小提琴家Eduard Reményi在巡回音乐会上伴奏。在此次巡回演奏中,他在汉诺威(Hanover)见到约瑟夫·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然后到魏玛(Weimar)宫廷在那里见到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 Peter Cornelius和 Joachim Raff。根据勃拉姆斯同李斯特会面(见面伊始李斯特就演奏了勃拉姆斯的作品4号谐谑曲)的几位目击人讲,Reményi 因勃拉姆斯未能全身心的赞美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而不高兴(据信勃拉姆斯在李斯特演奏最近作品时睡着了),不久他们的合作就中止了。

勃拉姆斯和舒曼 

约阿希姆写了一封给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的推荐信交给勃拉姆斯,在莱茵兰(Rhineland)的一次徒步旅行后勃拉姆斯登上了开往杜塞尔多夫(Düsseldorf)的列车,到达后他受到了舒曼一家的欢迎。舒曼吃惊于这个20岁青年的天赋,写了一篇文章《Neue Bahnen》(《新道路》),向音乐界推荐这位他认为“能完美表达这个时代”("destined to give ideal expression to the times")的年轻人,此文发表于1853年10月28日的《Neue Zeitschrift für Musik》(New Journal of Music,即新音乐杂志,舒曼自己的刊物)。舒曼的看法受到他周围小圈子的一些质疑,这也进一步加强了了勃拉姆斯天生的对作品和技术的完美主义要求。在杜塞尔多夫的时候,勃拉姆斯和舒曼与阿尔伯特·迪特里希(Albert Dietrich)一起为约阿希姆写了一首钢琴奏鸣曲:F-A-E奏鸣曲。勃拉姆斯深深的爱慕上舒曼的妻子,大他14岁的作曲家和钢琴家克拉拉(Clara),这是一段他背负终身、情绪热烈但也许是柏拉图式的感情。他终身未娶,尽管与几位女性有着强烈的感情,尽管1859年在哥廷根(Göttingen)曾与Agathe von Siebold有过后来被终止的婚约。在舒曼企图自杀并于随后1854年2月被限制在波恩(Bonn)附近的一所精神疗养院后,勃拉姆斯成了克拉拉同她丈夫间的调解者,同时他发现自己成了这个家庭事实上的支柱。

在代特莫尔德和汉堡 

随着1856年舒曼在疗养院去世,勃拉姆斯从此分身为二:在汉堡组建并指挥一个女声合唱团,同时在代特莫尔德公国担任宫廷音乐教师和指挥。1862年他首次来到维也纳,并在那里呆过冬天,1863年被任命为维也纳歌手学院合唱团(Vienna Singakademie)的指挥。尽管次年就辞去这个职位并期望在别地获得指挥的工作,勃拉姆斯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维也纳,不久他就安家于此了。 1872年到1875年担任维也纳音乐之友音乐会(Vienna 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的指挥;后来不再出任任何正式职位。1877年他婉拒了剑桥大学的名誉音乐博士头衔,但1879年却接受了布雷思劳大学的荣誉,并作了《学院节日序曲》(Academic Festival Overture )表示感谢。 

19世纪50、60年代,勃拉姆斯的创作比较稳定,但是他的音乐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反响,第一钢琴协奏曲最初的上演尤其受到恶评。他的作品被以李斯特和瓦格纳(Richard Wagner)为首的“新日尔曼学派”(New German School)贴上过时守旧的标签。勃拉姆斯其实欣赏瓦格纳的一些音乐,也认为李斯特是一位伟大的钢琴家, 但是两派的之间的“浪漫主义之争”不久就使得争个欧洲音乐界卷进来。勃拉姆斯阵营的都是他的挚友:克拉拉·舒曼,著名音乐评论家爱德华·汉斯立克( Eduard Hanslick),维也纳一流的外科医生西奥多·毕罗德(Theodor Billroth)。1860年勃拉姆斯努力想组织一次公开的声明以抗议对他们音乐的过度指责。他的声明过于仓促,只得到3个支持签名,最终流于失败, 从此勃拉姆斯不再参与公开的辩论。

鼎盛时期 
1868年勃拉姆斯结构最庞大的合唱作品《德语安魂曲》( Ein deutsches Requiem,又称《德意志安魂曲》)在不来梅(Bremen)的首演成功为他在欧洲赢得了盛誉,也让很多人认识到他实现了舒曼的预言。 也许这也给了勃拉姆斯信心去最终完成一系列酝酿已久的作品,比如康塔塔《里纳尔多》、他第一部弦乐四重奏、第三部钢琴四重奏,还有著名的第一交响曲。第一交响曲发表于1876年,尽管在60年代早期就开始创作(他的一些朋友曾看到第一乐章的一个版本)。其他三部交响曲随后也分别于1877年、1883年和1885年发表。从1881年起,他能够和迈宁根公爵(Duke of Meiningen)的宫廷乐队一起实验自己的管弦乐新作,这个乐队的指挥是汉斯·冯·比洛(Hans von Bülow)。勃拉姆斯经常旅行,兼有商业(音乐巡回)和兴趣的因素。1878年起,他常在春天访问意大利,并找寻可以在夏天写作的美丽乡村。他热衷于步行,特别喜欢在户外消磨时光,在那里他觉得能更清醒地思考。1889年,美国发明家托马森·爱迪生(Thomas Edison)的一位代表,Theo Wangemann,在维也纳访问了勃拉姆斯,并邀请他作实验性的录音。他在钢琴上演奏了匈牙利舞曲第一首的简短版本。录音后来发行于一部早期钢琴演奏的密纹唱片上(由Gregor Benko编辑);虽然这段很短的音乐之前的人声介绍相当清晰,但琴声却淹没于针头在唱片上的摩擦噪音中而几乎不可闻。 不过这仍然是最早的由大音乐家所录制的录音。分析人士和学者仍然对介绍人声部分究竟是Wangemann的还是勃拉姆斯的存在分歧。

晚年 

1890年,57岁的勃拉姆斯决心放弃作曲。但是正如事实所证明,他没能遵守自己的决定,并在死前数年写下一系列公认的杰作。对迈宁根管弦乐队单簧管乐手理查德·穆菲尔德( Richard Mühlfeld)的钦佩感动,促使他写下单簧管三重奏Op.114、单簧管五重奏Op.115(1891)和两首单簧管奏鸣曲Op.120(1894)。他也创作了几部钢琴作品Op.116-119、《四首严肃的歌》(Vier ernste Gesänge)、Op.121(1896)和管风琴作品Op.122《十一首赞美诗序曲》(1896)。 完成作品Op.121时,勃拉姆斯患上癌症(资料不能确定是肝脏还是胰腺)。他病情逐渐恶化,死于1897年4月3日。勃拉姆斯葬于维也纳的中央墓地(Zentralfriedhof)。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出身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早年曾从戈赛尔、马克逊学钢琴,一生交游颇广,尤得舒曼夫妇及约阿希姆的赏识与支持,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特点。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与巴赫,贝多芬并称德国音乐史上的“三B”。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他还作有二百余首歌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他的交响曲有很深的音乐造诣,但晦涩难懂,其中《第一》和《第四》最为有名。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一、痛苦的爱情
勃拉姆斯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对舒曼的夫人克拉拉发生了远远超过了友谊的感情。1855年,当他开始写作《c小调钢琴四重奏》(作品60号)时,舒曼已经进了恩德尼希疯人院。在照顾克拉拉的日子里,勃拉姆斯和她的关系更为密切了。但这也越来越使他感到这种爱情是不正当的,因为他对舒曼象对父兄一样尊敬。1853年舒曼在《音乐新报》发表《新的道路》一文,热情推崇勃拉姆斯,尽力提携这个德国音乐界的后起之秀。因此,勃拉姆斯对舒曼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从道义上说,他对克拉拉的爱是不可容许的,何况克拉拉比勃拉姆斯大了十四岁,而且这种爱也不可能填补克拉拉失去舒曼的精神缺憾。感情和理智的冲突日益尖锐,使勃拉姆斯在精神上感到莫大的痛苦。1858年,他另外爱上了女中音歌手冯·西博尔德,但这次恋爱也没有成功,他不得不再一次陷入痛苦的世界。他的《c小调钢琴四重奏》从1855年开始构思,屡经修改,直到1875年才最后完成,中间经过了整整二十年。1868年,当勃拉姆斯把第一乐章拿给他的传记作者戴特尔斯(1833—1907)看时,他说:“请想象一个人将要开枪自杀,对于他,已没有别的出路。”六年以后的1874年10月,当他把四重奏的全稿送给维也纳外科教授、他的朋友比尔洛特时,他写道:“我把这四重奏纯粹做为一件古董送给你——它是穿蓝色燕尾服和黄色背心的人生活的最后一章的一幅插图。”这句话引用了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末尾对死去的维特的描写,其意不言自明。1875年8月,勃拉姆斯把这件作品交给出版商西姆洛克出版时,又在信中说:“你在封面上必须 画上一幅图画:一个用手枪对准的头。这样你就可以形成一个音乐的观念。为了这个目的,我将送给你一张我的照片,蓝外套、黑短裤和马靴是最合适的,因为我知道你喜欢彩色印刷。”勃拉姆斯的这些话,证明这个作品反映了青年勃拉姆斯的“少年维特”式的生活和对克拉拉·舒曼的痛苦爱情。勃拉姆斯同克拉拉·舒曼的友谊是终生的,而且当克拉拉·舒曼在1896年去世以后,勃拉姆斯也只再活了一年。

二、一往情深摇篮曲
1864年,勃拉姆斯在汉堡遇见了一个维也纳的青年女歌手,名叫贝尔塔。奥地利姑娘特有的温柔妩媚和天真烂漫,比起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北方姑娘来,自有一种神秘的魅力。贝尔塔让他 一见钟情了。从她身上,勃拉姆斯感到他注定要终老于此的奥地利的土地是那么可爱。他写信给他的朋友约阿希姆(1831—1907)说:维也纳毕竟是音乐家的圣城,通过贝尔塔,使他感到这个音乐之都对他有着双重的吸引力。他曾跪倒在格累台纳夫人面前,求她发出邀请,让他和这个姑娘会面。他和贝尔塔的爱是两厢情愿的,但在谈婚论嫁的时候终于遭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贝尔塔嫁给了法柏先生。当他们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勃拉姆斯送给她一首“随时随地可以用来 取乐”的《摇篮曲》(作品49之4)。“晚上好,夜里好,玫瑰花、丁香花都已闭上眼,你也快睡觉”的曲调,是一首用古老的奥地利方言吟唱的连德勒舞曲的自由对位。在汉堡时,贝尔塔经常对勃拉姆斯唱这首舞曲:你也许在思量,你也许在梦想,爱情总是不能和权力相对抗?要送给旧日的情人一首包含纪念和祝贺双重意义的歌曲,确实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

三、最后的古典派大师
勃拉姆斯同巴赫、贝多芬一样,都写绝对音乐而不写标题音乐。主题与变奏曲这种古老曲式是勃拉姆斯喜爱运用的曲式之一。也许只有一个成为音乐家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赏勃拉姆斯最伟大的作品——那四部大交响曲和室内乐。但百多年来,似乎任何人都会喜欢那首温柔的摇篮曲,和那些轻松活泼的德国圆舞曲,以及那些激动人心的匈牙利舞曲。浪漫派音乐大师舒曼一直极为欣赏这位成为德国古典派大师之最后一人的勃拉姆斯,这似乎有些奇怪。但如果仔细研究过众多后人对勃拉姆斯的不同评价后,也就不会觉得奇怪了。后人不仅对勃拉姆斯的艺术褒贬不一,而且对这位音乐家究竟应该归属于哪一个乐派,也颇有争议。就勃拉姆斯的生活年代而言,显然是浪漫主义音乐处于全盛的时期,况且他与舒曼、李斯特等浪漫派音乐家交往甚密,这就使他的音乐风格难免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是很多文献将他列为浪漫派音乐大师的原因。更有人把勃拉姆斯的作品比作“掺杂着浪漫主义新酒的古典主义陈酒”,也是较为恰当的。

2010-5-7 22:50:38


约翰尼斯·勃拉姆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出身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早年曾从戈赛尔、马克逊学钢琴,一生交游颇广,尤其得到舒曼夫妇及约·阿希姆赏识与支持,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特点。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与巴赫,贝多芬并称德国音乐史上的“三B”。 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他还作有二百余首歌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 他的四部交响曲有很深的音乐造诣,但晦涩难懂,其中《第一》和《第四》最为有名。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约翰尼斯·勃拉姆斯-个人简介    

约翰尼斯·勃拉姆斯约翰奈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一般简译为勃拉姆斯。1833.5.7 - 1897.4.3),德国作曲家。1833年5月7日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职业乐师的家庭里。他童年生活十分贫困,父亲是低音提琴手,7岁随父亲学钢琴,10岁便在水滨酒吧里演出,十五岁时举办了一场独奏音乐会,开始作曲,此时写了不少沙龙音乐作品,包括多种舞曲、进行曲和管弦乐曲改编曲等。二十岁时用半低音钢琴演奏贝多芬的协奏曲,并当场把每个音都提高了半音,移调试验引起了年仅21岁的哈诺瓦管弦乐团首席乐手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的兴趣,两人交好,勃拉姆斯为约阿希姆写了毕生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约阿希姆感叹勃拉姆斯的才华像“宝石一样纯净,雪一般柔润”。

勃拉姆斯在约阿希姆推荐下,投奔至魏玛的李斯特,然而勃拉姆斯对李斯特花哨的音乐风格及其反感。后来他怀揣推荐信找到杜塞尔多夫舒曼夫妇,得到赏识与支持。被推向乐坛。1862年到维也纳,在充分准备后才开始写交响曲,1876年完成C小调第1交响曲, 1877年完成D大调第2交响曲, 1883年完成F大调第3交响曲, 1885年完成E小调第4交响曲。 除了四部不朽的交响曲,还有许多非交响作品,都有浓厚的勃拉姆斯特质。19世纪60年代,他定居维也纳,把当时欧洲的这个音乐中心作为他的第二故乡。1897年4月3日逝世于维也纳,汉堡港的所有船只都为之鸣笛并下了半旗。

约翰尼斯·勃拉姆斯-成就地位    

约翰尼斯·勃拉姆斯勃拉姆斯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被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他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但他没有进过音乐学校,靠他自己的勤奋好学、他的卓越才能和对自己所献身的事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觉悟。他的成熟的作品证明了他掌握着登峰造极的艺术技巧和才华。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特点。

勃拉姆斯的音乐既反映出他德国北部故乡的朴实无华,又反映出维也纳的妩媚动人。在他的****型作品《德意志安魂曲》中表现出了这两个方面。他出自对人类善良的信念和对德国人民的爱,紧紧依靠德国古典音乐大师——自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舒伯特和舒曼的传统,创作出足以同十九世纪末德国音乐中开始出现的一些颓废现象相对抗的包罗万象的作品来。这正是他创作的主要历史功绩所在。在德国音乐中,人们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贝多芬姓名的第一个字母总称为“三B”原因概在于此。

勃拉姆斯继承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以深刻的人道主义和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着力表现时代精神风貌和斗争生活,作品成为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难怪人们把他的《第一交响曲》誉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勃拉姆斯自己也曾记叙说:“在我背后不断地听到巨人(指贝多芬)的脚步声。”勃拉姆斯写作交响曲并不追求色彩和光辉的表现,但他的乐队表现却格外精致而富有表情。在继承古典乐派交响乐的结构形式的同时,勃拉姆斯又赋予作品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气质。作品结构严谨,情思蕴藉,规模庞大。他还将德国古典作曲家严密的复调技术和动机发展手法运用到交响曲的创作中。重要作品还有《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匈牙利舞曲》第五、第六,管弦乐《学院典礼序曲》及乐作品《摇篮曲》等优秀曲目。

约翰尼斯·勃拉姆斯-爱情故事    

约翰尼斯·勃拉姆斯1896年,63岁的勃拉姆斯拖着病危之躯,绝望而痛苦的行驶在欧洲大陆。从瑞士急匆匆地赶往法兰克福参加一场葬礼。由于行色匆忙,他踏上了相反方向的列车,车载着他离他要去的地方越来越远。 当他赶到法兰克福的时候,那场葬礼已经结束。十字架后面睡着他永远无法再看到的人。

天苍苍,野茫茫,他一个人孤独的站在墓前。他把小提琴架在肩上,拉了一首无人知晓名字的小提琴曲,倾诉着43年的情愫与40年的思念。

听众唯有墓中人。

这位墓主的名字叫克拉拉,一位钢琴演奏家,音乐家舒曼的妻子,勃拉姆斯的师母。

1853年,20岁的勃拉姆斯初次见到大他14岁,并且已是几个孩子母亲的克拉拉。

勃拉姆斯对克拉拉一见钟情。在此后几年内,勃拉姆斯一直同克拉拉一起照顾生病的舒曼以及他和克拉拉的孩子,直到1856年,舒曼在精神病医院里死去。

几年的朝夕相处加深了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爱意。但是,克拉拉是自己的师母,是他始终尊重如同父兄的老师舒曼的妻子。理智压制住了勃拉姆斯的感情,他用空间隔绝的方式把自己的爱也隔绝在绝望的思念里。所以,他选择离开,永远不相见。

那一年,1856年。

勃拉姆斯身体离开了克拉拉,但他的心是不是也离开了,无人知道。离开克拉拉的勃拉姆斯,曾经资助克拉拉全国巡回演奏舒曼的所有作品;他曾经无数次写给克拉拉情书,却始终没有寄出去;他一直和克拉拉保持联系,时刻关心着对方的生活;1875年,他完成献给克拉拉的《C小调钢琴四重奏》,前后用了20年;他一生所创作的每一份乐谱手稿,都寄给克拉拉;他一生未婚。

爱情爆发时如同洪水猛兽,势不可挡。但是,勃拉姆斯始终没有让自己爱欲浪涛漫过理智的大坝。他把这种思念全部用音乐表现。他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约翰尼斯·勃拉姆斯-主要作品    

约翰尼斯·勃拉姆斯勃拉姆斯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此外,他还作有二百余首歌曲、四部交响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最为著名。

(1)管弦乐作品:小夜曲2部,交响曲4部,钢琴协奏曲2首,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与大提琴协奏曲,《圣安东尼众赞歌主题变奏曲》、《学院节庆序曲》、《悲剧序曲》。

(2)合唱作品:《德意志安魂曲》、《里纳尔多》、《狂想曲》(女独、男合及乐队),《命运之歌》,《胜利之歌》。

(3)室内乐:可以说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不仅是他自己一生创作中最杰出的部分,而且也是整个室内乐发展历史中最精彩的部分。他的室内乐延续了从海顿到贝多芬的古典主义形式,而在内容上则是纯粹浪漫主义的,就这样,古典的韵味与浪漫的激情相碰撞,造就出了精美同时又有着深刻内在情感的作品。在所有音乐形式中,室内乐是最适合表现心灵深处世界的一种音乐形式,特别是对于浪漫主义时代孤独的古典主义者勃拉姆斯来说,也是对于在漫漫生命旅途上独守一生的勃拉姆斯来说,室内乐是表述自己独特的个性思想和记录自己诗意的情感世界的最好方式——忧郁而怀旧,同时又散发着甜美和光泽,这是他的室内乐给人的总体感觉,这些音乐每一部都是倾心之作,每一曲都是心灵之声,每一首都值得用心去聆听、用心去体验,因为它们是勃拉姆斯的生命的印痕。作品有弦乐六重奏2首,弦乐五重奏2首,弦乐四重奏3首,单簧管五重奏1首,钢琴五重奏1首,钢琴四重奏3首,钢琴三重奏3首,单簧管、大提琴、钢琴的三重奏1首,小提琴、圆号、钢琴的三重奏1首,小提琴奏鸣曲3首,大提琴奏鸣曲3首,单簧管奏鸣曲2首,竖笛五重奏一首。

(4)钢琴独奏曲:作为一名优秀的钢琴家,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并不多,可是几乎每一首都是精品。从他的第一首作品C大调奏鸣曲到最后的20首小品,可以说这一体裁贯穿了他的创作历程,也反映了他内心最封闭的一面。勃拉姆斯和肖邦,门德尔松,舒曼一样都是浪漫主义的钢琴作曲大师。而勃拉姆斯绝不同于肖邦的激情,门德尔松的灵气,舒曼的多情。他有他独特的个性。作品有奏鸣曲3首;变奏曲:(a)舒曼主题,(b)自作主题,(c)匈牙利主题,(d)帕格尼尼主题(两套);《亨德尔主题变奏与赋格曲》;两首狂想曲 Op.79;3首间奏曲 Op.117;随想曲;叙事曲。

(5)双钢琴作品:变奏曲: (a)舒曼主题,(b)海顿主题(两架钢琴);两架钢琴的奏鸣曲(即钢琴五重奏);《爱之歌圆舞曲》;《亲爱之歌圆舞曲》;《匈牙利舞曲》。

(6)管风琴曲:众赞歌前奏曲11首。

(7)歌曲:独唱歌曲近二百首,二重唱,德意志民歌改编曲。

约翰尼斯·勃拉姆斯(8)交响曲:勃拉姆斯的交响曲的构思之宏伟和规模之庞大,同他的先辈有很密切的联系:他的音乐戏剧性可说来自贝多芬,对民间歌曲、舞曲等体裁的兴趣显然效法于舒伯特,他个人热情的叙述音调,则使他更接近于舒曼。他继承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吸取了深刻的人道主义和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着力表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斗争生活,他的作品成为继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如果同奥地利交响乐作曲家布鲁克纳相比较,布鲁克纳的九部交响曲好象都是从一个统一的结构派生出来的,而勃拉姆斯的四部交响曲却各有其不同的思想内容,各自形成一部独特的音乐戏剧:《第一交响曲》象史诗那般宏伟,可以看到贝多芬"从黑暗到光明"的构思的强烈影响;《第二交响曲》是风俗舞蹈性的抒情诗;《第三交响曲》是一曲悲壮的颂歌,但它的戏剧性的终曲却令人神迷心醉;而《第四交响曲》的戏剧性发展则几乎达到古典悲剧的境界。

勃拉姆斯代表作有:第一交响曲(风格与贝多芬的交响曲相似,被称为“贝十”)、第三交响曲(Op.68、90),小提琴协奏曲,双重协奏曲,#c小调钢琴连弹曲《匈牙利舞曲》第5号。

约翰尼斯·勃拉姆斯-摇篮曲    

《摇篮曲》,这首常用于小提琴独奏的《摇篮曲》,原是一首通俗歌曲,作于1868年。相传作者为祝贺法柏夫人次子的出生,作了这首平易可亲、感情真挚的摇篮曲送给她。法柏夫人是维也纳著名的歌唱家,1859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时,曾听过她演唱的一首鲍曼的圆舞曲,当时勃拉姆斯深深地被她优美的歌声所感动,后来就利用那首圆舞曲的曲调,加以切分音的变化,作为这首《摇篮曲》的伴奏,仿佛是母亲在轻拍着宝宝入睡。原曲的歌词为“安睡安睡,乖乖在这里睡,小床满插玫瑰,香风吹入萝里,蚊蝇寂无声,宝宝睡得甜蜜,愿你舒舒服服睡到太阳升起。”那恬静、优美的旋律本身就是一首抒情诗(片段1)。后人曾将这首歌曲改编为轻音乐,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就像一首民谣那样深入人心。

Powered by © 1998-2024
Processed in 0.00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