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吉他论坛日月潭→日月谈→日月弹(聊天版 Chatting) → 社会冷漠的原因
查看完整版本:社会冷漠的原因
2010-5-14 11:52:12

如果政府官员表现得麻木冷酷、缺乏基本的同情心,许多社会公众也就会丧失对真善美的信心,社会良善风俗也就会流失。要使社会风气好转,要使社会群体冷漠症得到治疗,要使类似的悲剧不再上演,政府职能部门更应该首先承担起责任,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道德和责任的表率。


来自权力的冷漠是暴力的根源 很多人倍感社会的冷漠。道德沦丧的结果。


当冷漠几乎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时,我们不能不深思。尽管有人帮助老太太却被反咬一口的事例,但这并不是我们对待他人冷漠的借口。人类之初,是以群体的生活出现的,合作一直是人类数百万年生存的基础。但不知道为什么文明越是发达的今天,人们反而退化,对待同类竟是如此冷漠。有人说,这是商业社会产生的结果,是人明哲保身、为自身利益****化的结果。但恰恰相反的是,商业社会虽分工愈细,但其本质要求却是分工愈细,合作的要求就越大,人与人协作的可能性越大,人与人之间的依存性就越大,如此,则人与人之间的帮助越多才是,对人的尊重也越多才是。但在中国,商业社会给人的人性与道德带来的却是恰恰相反的结果,这不能不说,冷漠是我国现代社会进程中的一个怪胎。

这只能说,我们国家在社会文明建设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出了问题。有人说,我国当前旧的社会价值体系破除,新的社会价值又还没有确立起来,人们信仰缺失,拜金主义抬头,人们利益牵涉增多,人心被利益腐蚀,冷漠的心态出现在情理之中。这无疑是击中了要害。现在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十分及时的。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绝对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安无事,既要调和各自利益,也要从整体上提升国民的品格与健康的人性,这些品格和人性包括公民的正直、善良、真诚、乐于助人等等。只有等到这样的社会建立,我们社会才可能远离冷漠。


如今,很多人倍感社会的冷漠。有人批判说,这是社会道德沦丧的结果。对此观点,我不认同。我认为,道德属于意识范畴,冷漠是具体的社会现象,是人的社会行动,通过行动来反推人的意识并不直接,没这么简单。我认为,冷漠不是人的愿望使然,而是违背愿望的被迫行为。

按当今人类的文明程度,和谐互助应该是人们所愿望的,而原始社会那种蒙昧野蛮的状态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了。但是,我们还是经常看到不亚于原始社会那种蒙昧野蛮的现象,这显然是违背现代人价值观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是这么分析的:

首先,冷漠源于自我保护。自我保护可是说是人类的本能。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给予他人帮助的时候,很自然的会估计这种付出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虽然帮助他人也可以让自己快乐,但是如果预计自己的付出将会给自己带来较大损失或者招惹较大麻烦的时侯,人们的善意就会变得很犹豫,甚至是漠不关心,但举手之劳的事情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很愿意付出的。一旦有了冷漠,在人们心目中就会形成“要是我遇到了麻烦会不会有人帮助我”的疑问,这实际上是一个可怕的“冷漠循环”。所以,人们为了自我保护,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也只好把自己的善良藏在心底,任凭良心的折磨。

其次,自身难保让人们变得很“吝啬”。社会底层人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处于弱势,而且这个群体相当大,他们是“创造”社会事实的重要主体之一。这部分群体在生活上的压力是比较大的,他们每天得勤快地劳动,而这些劳动很可能仅仅是为了维持基本的正常生活。当一个人在基本生活还没有保障的时候,是没有心思去享受 “帮助他人后带来的快乐”的,而且帮助他人本身是需要成本的,这往往使他们在面临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当一个人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后,尤其是相当富足的时候,帮助他人就显得没那么“艰难”了,比如明星、企业家们。

再次,恶性竞争带让人产生落后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迫使人变得“自私”起来,自私得连善意都不愿意付出。竞争固然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人天生就是不平等的(即天赋),再加上后天的不平等(教育、出身等),竞争必然会导致优胜劣汰,社会分层就会变得明显。而社会是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各层也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各层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往往不是直观的,很容易被人忽略,很少有歌星认为自己的成功是观众的功劳,而都认为是自己的本事大。正因为人对于他人价值的错误估计,导致竞争愈演愈烈。政府、媒体、教育等机构对于竞争的优势大肆宣扬,让“竞争”观念深深的扎根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几乎没有人去怀疑竞争 “完美”的价值。我认为,竞争是要讲的,和谐也是必须的,少了哪一个都是不行的。

总之,道德还是存在的,而且是明朗的,只不过仅仅存在于人们的内心深处而已。道德需要通过实际行动表达,而道德的表达也是有条件的,当这些条件不具备的时候,道德的价值和德治就是无法体现的。如果冷漠在人们看来已经很正常的时候,问题就应该得到重视,政府、社会、每一个都应该反思这个问题,尤其是政府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我相信,当“爱”无法释放的时候,良心就会折磨人的心灵,这种感觉应该很不舒服。(转载)

2010-5-14 12:04:53

社会竞争,压力大,物欲横流等等都事人情冷漠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人们心灵空虚,没有信仰,没有追求。

低调谨慎不仅是管理者第一处世原则,也是为人第一处世原则。社会冷漠非人无心,实为人多心所致。

社会的冷漠是因为没有人肯相信别人。哪怕你是熟人好人亲人,更何况是陌生人坏人非亲非故的人。总之,没有人肯相信别人,就不会对别人报以纯真的微笑。

社会冷漠一是因为缺乏诚信,如果你老是被骗,你的善良和爱心老被人利用,事后还嘲笑你,你还热的起来么,但我们这个社会笑“傻”不笑骗

假如说百姓冷漠是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一种道德滑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和容忍的话,那么,官员冷漠则是无法理解和容忍的。冷漠伤人,官员的冷漠伤人更甚。假如在执行政策者的眼里,百姓是一些没有任何法定地位、权利和人格尊严的群氓,是一些可任意喝斥、整治甚至愚弄的草民,那么,再好的政策也难以达到预定的政策目标、收到好的执行效果。

冷漠,它既不触犯刑律,也不违反纪律,甚至谈不上是错误,算不上违犯规章制度,充其量只是一个看不起眼的缺点,一个不足挂齿的不足之处。然而,如果说腐败是恶性肿瘤,那么,冷漠就是艾滋病毒。艾滋病毒本身不会致人于死,它只是败坏人体免疫系统,从而使任何一种疾病,都足于置人于死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之水,可以滔天。聚集起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众多的公务人员的冷漠,其能量之大,足可以毁灭一个党,毁灭一个国家,毁灭一个社会。

2010-5-14 12:25:59

叶雷:冷漠是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阵痛

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 《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概念。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贺雪峰在《新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半熟人社会”的概念。依据这一理论,我国城市正由“半熟人社会” 向“陌生人社会”转型,基本上处于“半陌生人社会”。在这一转型的过程中,出现“冷漠”是正常现象。

在“熟人社会”,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所以“熟人社会”是一个“热情”社会,是一个道德社会。在“半熟人社会”,道德的作用衰弱,是否遵守道德,大部分取决于自己的内心信念,处理方式上也是选择性的“热情”,人们一般会抱怨社会道德“滑坡”。在“陌生人社会”,是否遵守道德,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内心信念,基于陌生人的互不信任,整个社会也就越来越“冷漠”。

社会冷漠并不是现代社会不可医治的顽疾。“熟人社会”多是人治的社会治理结构,是一个道德热情的社会;“陌生人社会”多是法治的社会治理结构,加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社会将变成一个法治热情的社会。而目前处于“半陌生人社会”,加上社会治理结构也处于人治向法治转型的过程中,道德的调节作用难以发挥出理想的水平,法制的权威又还没有真正确立,“冷漠”作为一种阵痛,也就难以避免了。实际上,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冷漠是全世界的共同现象。随着中国法治社会和以德治国战略的推进,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将重振社会舆论对道德自觉的压力,可以预见,“冷漠”的末日已经不远了。

2010-5-14 12:32:03

杭州一老人晕厥倒地,数十路人不敢扶起,不幸去世。医生说,病人被耽搁了,错过了****抢救时机。这是一起典型的集体冷漠现象,群体性道德失语。  但是,群体性的道德失语并不等于完全寂静无声。在表面失语的背后,我似乎听见了许多翁翁营营的低声细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管闲事为妙。”“你去扶人家,人家倒过来说是你撞的,要你赔偿损失,有一千张嘴也说不清楚。”“如今好人做不得,好人也做不起,省点力气吧。”……

群体性的道德失语所产生的是负面的社会助力效应。一人有难,你袖手旁观,我不愿出手,他见死不救,彼此影响,就会使社会冷漠蔓延。它比个体的见死不救的影响更坏。在杭州的这条马路边,利己主义振振有词,见义勇为沦为笑谈,正气不得伸张,邪气直线上升,大家都做看客,急病老人必死无疑。“集体冷漠症”是伤害社会肌体的一种“癌细胞”。这种“癌细胞”一旦任其扩散,对整个社会风气的破坏极大。仿《红楼梦》中“葬花词”问一声:“今日帮人人笑痴,他日帮侬知是谁?”

专家称社会群体分裂的冷漠和隔阂诱发南平血案。

Powered by © 1998-2024
Processed in 0.02 second(s)